四爺的折子遞上去,康熙并沒有立刻看,減免稅收這個,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做決定的。
今天官員上了折子,康熙覺得可以,就下旨減免了。明天又有官員上折子,康熙覺得不行,然后就不減免。
要真這么隨心所欲,那就是昏君了。
所以這個事需要時間,得先搞清楚事情的真相,順天河間的官員上了折子,康熙還要派人核實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事情到了什么程度,必須減免嗎如果是必須,又要怎么減免等等。
中間有一整套的流程,另外,說不定還要經過好些官員的各方博弈,不是簡單的討論,你覺得可以,他覺得不行,而是要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法。
就像四爺上的這個折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他認為需要率先解決糧價的問題,并給出了方法,然后就需要康熙看完之后,確定是否同意這個方法。
如果康熙拿不準,還會叫議政大臣們一起,商量是否可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所以這折子上了就上了,真的等批復,還需要時間。
現在在朝堂上,暫時壓下,繼續處理關于修明史的事。
三阿哥見四弟推脫了,有點不高興,覺得自己好心拉拔弟弟,四弟卻不領情。
他又看向五阿哥,五阿哥上前一步,“皇阿瑪,兒子也愿意領這個差事。”
五阿哥一向佛性,因為他是太后養大的,和蒙古的關系太近,所以早早的就沒了爭位的可能,不過該有的爵位,從來不會少他的,即便他什么都不做。
但一個大男人,又是排行靠前的哥哥,要是真的啥都不做,就讓人笑話了,皇阿瑪也不會讓人說自己的兒子是紈绔,所以他就一直領著一份閑差。
之前是總理禮部,禮部平時干什么掌管國家典章制度,祭祀,科舉,學府,接待外賓等等,說重要也很重要,畢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然而這些東西,都是有規制的,每年都差不多,只要按部就班去做就行了,而禮部的人不要太多,還有尚書和左右侍郎,在五阿哥不愿意當工作狂的情況下,他盡可以去點個卯,然后就可以離開了。
而五阿哥最常做的,就是按時上朝,完了去禮部兜一圈,聽聽禮部尚書和兩位侍郎關于最近工作的安排,然后就沒然后了。
剩下的時間,他可以回府,也可以繼續待著,甚至去外面溜達溜達,都沒有問題,只要不離開京城,日子還是挺悠閑的。
在他看來,修史的活其實也差不多,又不需要他親自動手,無非就是在各位大人爭論的時候,做個傾聽的人,然后下個不痛不癢的決定。要是問題大一點,下不了決定,還可以上書給皇阿瑪。
所以他主動請旨了,然而康熙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老五嗯溫厚有余,決策不足,況且一個修史的活,也不需要他兩個皇阿哥吧
于是大手一揮,直接讓老三去了,老五還是繼續待在禮部好了。
之后再說了一些別的事,今天的朝會就結束了。
出來后,三阿哥還有點不高興,斜眼看了四阿哥一眼,冷哼一聲,走了。
四爺
這個三哥,還是這么一言難盡,腦子不知道想什么,總喜歡在這種小問題上糾結,難道這就是文人的通病
喜歡傷春悲秋,還特細膩敏感想想他就忍不住打了個寒顫,算了算了,和三哥從來不是一路人。
五阿哥拍拍四阿哥,說了一聲,“辛苦了。”
這些阿哥們都不是傻子,知道朝廷沒錢沒糧去平糧價,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雖然他們互相隱隱是對手,但作為皇子,總沒有一個人是不希望大清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