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其軒莫名其妙被叫回了京,還是瞞著康熙的,問起來只說是皇上有問題詢問。
雍正交代了,不要叫康熙知道,是因為衛其軒太縱容福晉,才被叫去京城的。
康熙這一輩子,有三任皇后,可后宮不得干政的牌子還放在那里,他是遵守最徹底的一個,所以雍正覺得,如果康熙知道衛其軒做的事,會有不好的想法。
回京的路上,衛其軒聽到傳話人偷偷告訴他的消息,不由得好笑。
來人詫異,看皇上的意思,顯然有點生氣,怎么睿親王好似完全不放在心上
他想不通,可也不敢再說話了。
到了養心殿,雍正正在批奏折,見到衛其軒進來,先問了一句,“路上有沒有凍著”
衛其軒搖頭,“車上有暖盤,沒事。”
“嗯,你過來看看這個折子,有什么想法”雍正遞來一份折子。
是山東濟南一位官員上的折子,說是濟南有一戶大戶人家,家里世代從商,累積了不少家產。
上一代的家主只有一個獨子,自小身體不好,就給獨子娶了一個能干的媳婦,打量著自己去世后,媳婦能撐起這個家。
他也如愿了,這個媳婦確實能干,在家主去世后,就接手了家業,做得有聲有色。
可是吧,女人的心胸實在不大,還向著娘家,在她當家的時候,把吳家族人都排擠出去,然后大把大把地貼補娘家。
后來獨子,也就是女人的丈夫去世,她更是瞞著族人,變賣了所有的家產,全都帶著回娘家了。
族人不服氣,就一狀告到了當地官員那里,要求追回家產。
官員在審理的時候發現,原來上任家主死前,生意出了意外,欠下了大筆銀錢,就是把所有的家業都賣了也還不上。
是女人想盡了辦法,和債主簽訂了高額的利息,只為了把還錢的時間推后,之后做成了好幾單生意,終于在最后的時間點連本帶利還回去了。
之后女人當家,把家業打理得蒸蒸日上,看在丈夫的面子上,一直養著吳家族人,可他們是在太不爭氣,沒辦事還喜歡亂插手,女人不慣他們這毛病,就直接把人從生意上清理出去了,每月按時給一些銀錢,養著他們。
等丈夫去世后,族人覺得她一個女人不配拿著吳家的產業,而女人則覺得,這是自己賺回來的,如果沒有自己,吳家早就敗光了。
雙方之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官員不知道該如何定論,于是就給雍正上了折子。
按理說,女人說得不差,確實是她想辦法救下了吳家的產業,不然當初家業已經敗光了,之后又是她一直兢兢業業打理,還養著吳家族人。
都是她自己有本事,掙來的。
可另一方面,按照宗族的規矩,如果沒有男性子嗣,家產應該歸族里所有,女人既然嫁到了吳家,就是吳家人,給吳家管家,是理所當然的。更沒有丈夫死后,帶著吳家家產歸娘家的道理。
一個是人之常情,一個是宗族規矩。
如果是以前,官員肯定會按宗族規矩來,判吳家族人贏。
原因也很簡單,宗族作為百姓之家基層管理,有約束族人的能力,在政令不下鄉的古代,宗族的存在是能保證當地安穩的。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哪怕是縣令,也很難管到縣里所有的農村,所以得有里長和族長來約束他們。
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在未來,大清需要解放更多的勞動力,讓他們投入到手工業或工業生產中。
而這種形式,勢必需要他們離開農村,宗族的管理就變成束縛。
很多時候,一個宗族為了更好地管理族人,都是不讓他們離開的,并且還要求上繳一定的糧食,作為維持宗族運行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