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落入善于使用力量的人手中,那就將轉變成可怕的實力。但這力量所需的代價同樣慘重。自此之后,身入鬼獄,永世沉淪,不得自由,縱使謝靈煙、左飛櫻、乃至其他所有人都能脫身,應飛揚卻脫身不得。而之后,陰魍魎再入鬼獄時定會察覺獄鬼換了人,明了前因后果,應飛揚落入他手中倒是將受到何種折磨,更是難以想象。
但應飛揚還是做了,只因唯有他能力挽狂瀾。
獄鬼雖強,但力量卻局限于鏡中方寸之地,但應飛揚身上有著破宇劍的器靈,以煞氣催動佛兵,借破宇劍之助,使得鬼鏡與競技場擂臺的空間折疊,讓應飛揚得以暫時降臨擂臺之上,發揮力量。
至于相貌變化,倒是簡單許多,鬼的相貌其實是個人本我意念的凝聚,舉個例子,當你想到“我”這字時,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永遠是自己的相貌,這個念頭就決定了鬼的相貌。其中可能會帶有死前的主觀色彩,比如吊死鬼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舌頭會伸得很長,淹死鬼會覺得自己身上纏著濕漉漉的水草,但無論怎么說,對正常人來說,想到自己樣子時,腦中的第一個浮現的不會是其他人的臉,這是本能。但應飛揚此時狀態算不上正常,絕對的理智,絕對的冷靜,使他能完全的駕馭自己,甚至連本能都掌控。
他對心中相貌稍作修改,魂體也就隨之變化,這不是偽裝,不是術法,所以便無破綻,是以場上皆是高手,卻無一人能察覺
于是,劍嶽鬼王,誕生了
作為劍嶽鬼王的第一個對手,紀鳳鳴亦非泛泛,眼見術法受制,卻依然施術不停,狂風怒雷,源源不斷的,從四面八方轟響應飛揚。
而應飛揚亦針鋒相對,劍氣旋轉成渦流,將風雷盡數吸納黑洞之中。
應飛揚所學劍法中,無論凌霄劍宗的劍法,上清派的劍訣、還是達摩神劍,都是廣為人知的劍法,為了防止被陰魍魎看出招式來路,進而聯想起前因后果,認出眼前劍嶽鬼王就是先前從他陰魍魎手中逃脫的少年。所以,應飛揚此時所使的是一套從未現世的劍法司天臺地下機關密室內,袁天罡所留極星十七律中的四路劍訣。
這劍法需要極強的算學能力,應飛揚原本不專精與算學,所以并不適合此招。但此時,沒有情感的干擾,純粹理性的思維下,使他心算能力有著巨大提升,隱隱達到了此劍法的門檻,目前的劍路是四路劍法中的“羅睺蝕暗日”。
袁天罡所留極星十七律中,拳掌十三路,以北斗南斗十三星命名,劍法四路,以紫炁、月孛、計都、羅睺四余星命名,羅睺乃是引發日蝕的兇星,與之對應的劍法也是“羅睺蝕暗日”之招也鬼煞之氣最為相合,劍圈一起便宛若日蝕,煌煌大日尚且可吞,遑論風雷。
但紀鳳鳴卻似毫無察覺,繼續施展風雷之術,應飛揚也樂見其成,他的目的本就是拖延時間,所以只做防守,只靠日蝕之力吸納風雷,而不展露羅睺流竄天際,擾亂星宇的攻勢。
但不過片刻,應飛揚就察覺不對,未及反應,蝕日劍圈已破,風雷之力流瀉而出,逼向應飛揚面門。
“主風客雷,益卦轉恒卦,破得好”一些道門高人看出端倪,便是明知紀鳳鳴此時是敵,亦不禁贊出聲來。
雖同是風雷雙式,但卻有細微不同,起初,風雷中以雷為主,風為客,便合六十四卦中下震上巽的益卦,益卦以風激雷,風愈強,雷愈響,雷厲風行,是故霸烈雄沉,引得風雷激蕩。只可惜在蝕日的劍法下,風雷再強也難逃被吞噬的結局、
但漸漸,紀鳳鳴已是以風為主,雷為客,雖只是細微變化,卻使得對應卦象從下震上巽的益卦,變為下巽上震的恒卦。恒卦卦辭主永恒不變,堅持不懈,羅睺雖能蝕日,但日終有復明之時,而風動卻是亙古不變,正合以永恒破有限的道門真義,是以片刻之后,蝕日劍圈崩解,風雷之力迸射而出。
紀鳳鳴再用后一引,風雷之力分成三股,化作三條纏繞電流的風蛇,從前方、左側、右側夾擊而來,三方包夾,卻留后退一路,顯然是要逼應飛揚退出他先前所劃劍圈,而應飛揚卻是半步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