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后續肯定好少不了對眾派的封賞補償,皇帝的內庫不知道又要花費多少,但這都不是崔光景該關心的問題了。
重要的是他已擢升太史監最高長官監令,正三品的官職,雖然論權力相差十萬八千里,但單論職級,已經可以與旁邊的李林甫平起平坐了。
他強壓內心喜悅,又問道“那通天道的事情該如何處置,司天臺原來的部署是否要撤回”
“撤回撤回,都撤回吧另外,高力士,再傳朕旨意,招白馬寺僧人趕赴昆侖,看看那伙叫六道惡滅的邪徒想做什么”慕紫軒的失敗,令他之前對通天道的圖謀盡數落空,不光伸出的手被斬斷,而且耳目盡失,已全然不知昆侖山的六道惡滅在搞什么玄虛,李隆基余怒未消道,拍著桌案恨恨道“這群前朝弘農楊氏的后裔,當真陰魂不散”
怎又扯到弘農楊氏身上了崔光景有點莫名,卻也勉強跟上了皇帝思路。
六道惡滅前一任天道主是隋朝末代皇帝楊廣,隋楊一脈一直自詡是出身弘農楊氏,楊廣死后,帝凌天又領六道惡滅再出。李隆基久居皇位,習慣以皇權傳承的思維揣度正邪派門,在他眼中,帝凌天既然打著和楊廣相同的旗號,那自然就是弘農楊氏中圖謀復辟的前朝余孽。
只可憐弘農楊氏乃傳承千年的名門郡望,此時背上不白之冤。
崔光景正惋惜,便聽高力士進言道“老奴以為,弘農楊氏中亦多有忠孝仁善之人,不能一概而論,便如壽王妃楊氏,雖居榮貴,卻潛心向道,恭孝虔謹,據聞每日每夜,都為已故的竇太后祈福,由衷之情,實在令老奴欽佩。”
壽王妃楊氏崔光景腦中瞬間浮起了一張傾國傾城的完美面容,他曾在咸宜公主大婚之日,見過還沒成為壽王妃的楊氏女。那楚楚可憐的神姿,那顛倒眾生的媚態,讓他這年近耳順之人都綺念聯翩,恨不得當即回家去下聘書,傾盡一切也要迎這尤物入門。可惜,武惠妃也在那一日,當場點了她給兒子壽王李瑁做王妃,崔光景也只能感慨,也只壽王這般帝王貴胄,才能享這等齊人之福。
只是這小倆口如今正當如膠似漆才對,怎壽王妃要清心寡欲的潛心向道崔光景正在心里嘀咕,便聞天子已發了話。
“若真如此,確實是朕失言,這楊氏女既然有此向道之心,宜度為女道士,便再擬個旨,安排她在太真宮出家,也好為太后祈福,成全她這份孝心。”李隆基收起怒容,拂須欣慰笑道。
可那笑開的嘴卻顯猙獰,就像一只皮毛皆白的老狼,裂開血盆大口,等著白嫩鮮美的羔羊送上嘴來。
崔光景突然覺得胃部翻江倒海般的惡心,即便他早看盡官場腌臜事,也從未有如今這般惡心。
全都明白了。
之前奪盡專寵的武惠妃病逝不過一月有余,皇帝頭上仍系著白帶,心里已有了另選新人的念頭。
卻又不愿被人說喜新厭舊,丟了那“重情重義李三郎”的美名。所以是有他授意,忠心耿耿的高力士才會遣內侍溝通司天臺的外臣,在朝堂上演了那出戲碼。
惺惺作態后,才為了天下萬民,“被迫”結束對武惠妃的悼念。
群臣建議他盡早另選秀女,李隆基堅決推辭,有那么一瞬,崔光景竟真的相信了皇帝是不想在災禍之際勞民傷財。
而如今,崔光景明白了,皇帝推辭,只是因為他早有目標。
所以他才會突然沖弘農楊氏發火,所以高力士才會恰到好處的夸贊壽王妃虔誠恭孝。
因為皇帝的目標,正是他與武惠妃一同,為自家兒子選的兒媳婦壽王妃楊氏
竇太后早就死了幾十年了,壽王妃是要出家祈什么福
出家的地方,又怎會是在皇宮大內中的太真宮
正如司天臺改名太史監,那司天臺在通天道的所作所為和太史監便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