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這個時代,互聯網可以給你一切問題的答案。
回到寢室后,本想早早休息的郝夢還是坐到了電腦前,把顧啟明三個字輸入到了搜索欄里。鼠標輕輕一點,關于顧啟明的所有消息就爭先恐后地跳入了她的視線中。
幸虧顧啟明的名字不算常見,網上能找到的和這個名字有關的新聞,都指向了他本人。
年代最久遠的一條視頻新聞,居然是在八年前拍攝的電影學院導演系面試當天,有數不清的媒體記者堵在校門口,想要采訪從學校里走出來的藝考生。
那時正是首都的初春三月,料峭寒風已過,枝頭陸陸續續冒出了黃芽粉花。十八歲的顧啟明打扮得格外學生氣,帽衫加棒球服外套,剛一走出校園,就被記者們的短炮圍住了。
面對鏡頭,他態度落落大方,一點也不生澀。
“我叫顧啟明,今年十八歲,來自華城,我的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導演”
年輕時,所有人都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不管是成為國內最棒的導演、還是成為女宇航員沒人會嘲笑,只會覺得可愛。
采訪很短,郝夢看完一遍后,鼠標拖著進度條回到開頭,又重新看了一遍。視頻里的顧啟明耀眼極了,明明周圍還有那么多的考生,但他就是能夠脫穎而出,讓人一眼就注意到他的存在。
看完視頻后,郝夢又開始瀏覽其他信息。
她找到了電影學院歷年獎學金的獲獎名單,顧啟明連續四年拿了一等獎。他的本科畢業作業有風在追我被學校選送參加了first這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青年導演大獎初出茅廬的顧啟明憑借這部作品,一舉拿下了大學生競賽單元的“最佳導演”獎。
顧啟明一戰成名。
在萬眾矚目的領獎臺上,在無數閃光燈圍繞的光圈之中,顧啟明眉眼犀利,鋒芒畢露。他穿著一身筆挺西裝,高高舉起了手中的獎杯。
他笑得是那么耀眼,他大聲宣告自己的夢想“我是顧啟明,今年二十二歲,來自首都電影學院我的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的導演”
那一刻,仿佛未來的一切榮光都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
然后,他就銷聲匿跡了。
郝夢在網絡上搜尋了一遍又一遍,卻再也找不到關于他一絲一毫的消息仿佛顧啟明的導演之路,在四年前戛然而止。
他沒有繼續拍電影,他沒有任何作品,他像是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一樣,再也沒有留下一幀鏡頭。
偶爾有些影迷會在社交平臺上留下一些只言片語“四年前那個拿了大學生導演獎的顧啟明,現在在做什么”“有風在追我非常有趣,那導演后來拍過什么片子”
這些問題無人應答。
看到這樣的結果,郝夢覺得不可思議。
她發現,她認識的顧啟明忽然多了好幾重身份。校友會上的學霸校草,鏡頭下的明日傳奇、自信的青年導演以及重逢時,那個收斂住全身光芒的老同學。
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顧啟明呢
讀博是沒有休息日的。周六一早,郝夢又一次出現在了實驗室里。
很多外行人對天文學有誤解,以為天文學研究,就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拿著望遠鏡去野外觀星。
實際上,“觀星”準確來講叫做“觀測”僅僅是他們工作里最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他們所觀測的星星絕大部分無法用肉眼捕捉,需要借助專業的天文望遠鏡,才能捕捉到幾萬光年以外那些或活躍、或泯滅的星系。
天文工作者大部分時間都是悶在實驗室里做理論模擬,用程序去推測宇宙的某個角落正在發生什么事情。
這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
你坐在計算機前,每天日復一日的編代碼、寫程序。只要你稍一疏忽,你所創造的程序宇宙就會因為數據過分冗余,直接坍塌成超彌散星系;在那星團上原本可能誕生出來的智慧生命,也會因為你在某行代碼上的粗心大意,直接消弭于無形。
在這一刻,你就是一個最拙劣的造物主;你毛毛躁躁、你搖擺不定,你并不知道你每次敲下回車鍵,究竟會發生什么事。
所以,這世界上很多的物理學家最終都走向了神學信仰,因為說不定,人類所生活的這片宇宙,也是由一個名叫上帝的新手程序員所創作的作品呢。
從這點來看,天文學家的工作確實挺“浪漫”的。
郝夢正在敲代碼的手一頓,她被腦中突然跳出的浪漫二字擊穿了。
不由自主的,她又想起了顧啟明。
她從未對一個人有著這么強烈的好奇心。顧啟明身上的秘密太多了,她實在太想知道,為什么顧啟明沒有繼續他的導演夢想,為什么顧啟明在重逢后不談一句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