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河的一番話,說的袁冬初心酸不已。原身這父親做的著實辛苦,自己吃苦受累半輩子,好容易女兒長大了,還得操心給她找個好婆家,一點兒沒想過女兒出嫁,他老邁之時又該怎么辦。
她勸道“那些豪富人家的錢財也是從白手起家賺來的,我們一樣也是人,怎么就不能想了”
袁長河卻聽得嘆息“咱哪有那樣的好命”
袁冬初差點就要拍案擊掌,表示她的勵志奮起了原來沒有,但現在,您已經有這樣的好命了這不是我來了嘛
“咱可以試試啊不試試怎么知道咱家是不是也有那般好命”袁冬初巧舌如簧,“我琢磨好久了,您在河道上做事近二十年,結識了好多人,不用一下的話著實浪費。要不,您和周伯伯幾個朋友籌錢買條船,大家合伙做河運生意怎么樣”
她口中的周伯伯就是和袁長河一起做事,曾摔在跳板上昏厥的那位同伴,名叫周來運。周家不是本地人,是多年前逃難來此,家中兩兒一女,長子在碼頭打零工,媳婦帶著女兒做一些繡活兒,家中日子也算過得去。
“啊買船”這么巨大的信息量嗎袁長河愣了愣,一時沒回過味來。
袁冬初穿來這些日子,絞盡腦汁的想怎樣改變現狀怎樣能讓家里的日子好過一些
但是,真的很難啊。
通常情況下,從飲食上下手,是最容易的做法。
古代和現代最接近、最便于溝通的,大概就是食物了。
可是古代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就算自古以來的基本食材沒什么變化,但架不住耕種效率低,農作物種類的區域性太強,區域和區域之間沒有高效的流通手段。
除了主要農作物和家禽家畜,其余蔬菜和調料種類非常單調。
以這里的食材和調味品,袁冬初自認以自己的手藝,做不出太出挑的美味。
至少她經過鎮子上唯一一家酒樓時聞到的菜香味,就不是她用當下的調味品和食材能做出來的。
而且,在這個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奮斗目標是活下去,吃飽穿暖都是奢求。即使人們口中的小富之家,那也得勒緊腰帶,錙銖必較的過著緊巴日子,能混個溫飽就不錯了。
至于什么打牙祭,吃個零嘴兒,點心、下午茶什么的,那都是豪富之家才能過的日子。
而人豪富之家,府里自己就養著廚子和點心師傅,為了一家人的味蕾,自家的廚子就是經過各種手段挖掘到自家的,技術已經很頂尖。
畢竟,豪門之家的主子們、尤其是女眷,可不能指望去外面的小食店或者酒樓一飽口福去。
她倒是想過,油、糖、雞蛋、甚至牛奶這類東西,古代和現代沒什么區別,做個新奇的點心應該有市場。她也許可以試試,把幾種糕點做法,賣給酒樓和大戶人家。
但是,她這些天拉著小翠和秀春在鎮子的主街道上轉了幾個來回,赫然發現,小鎮的兩家糕餅店居然都有酥餅和蒸糕出售,結合著當下的食材,糕餅種類還不少,大大超出她自己計劃的那幾種。
甚至連打發的蛋糕都有,區別只是,蛋糕的模具更適合古代的寓意和審美。
她怕暴露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盲點,拐彎抹角的好一番套話,才打聽到,這兩家糕餅店,其中一家是幾十年的老字號,據說,那些花樣糕餅是他們花了銀子,從縣里的點心鋪子學來的。
而另一家則是新開的,干脆就是縣里一家商號派人來經營的,開了差不多有一年,主要是做來往船只的補給生意。
袁冬初能想到的致富路這就行不通了,只好從她老爸這里著手。
賺錢嘛,當然要從長遠出發,做有發展潛力的項目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