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為這場朝廷紛爭定了調子,別人也不好再興風作浪。六皇子番討伐九弟弟的聲勢雖然浩大,卻結束得有匆匆。
老六恒王雖然情不暢,也只能拿了彥縣的貪官撒氣,一路嚴刑深查,將戶部九皇子的人敲掉了不。
當然,六皇子還是有不死,派人去敲打了李大人,想要看清形勢,因勢利導,跟一起深查老九。
奈何李大人脫水嚴重,一直高燒不退,壓根說不上話。
至于個北鎮世子,廢物點一個,就拿做棋子,也是臭棋一枚。
可恨這絕佳的機會,卻被父王后稀里糊涂地和了稀泥。
六皇子無奈,可平面上倒是跟九弟瑞王賠了不是,只說一切為了國事,絕無私人感情刻意打壓云云。
老九皮笑肉不笑,只意味深長地表示,記住了皇兄費提攜這一遭,容得以后慢慢計算。
再說之前的童試,陛下宣旨,要召見榜首。
歸雁也是早早便開始準備面圣的事宜了。
當初評卷都是封閉了名字,待得開卷之后,李大人才知這上好的佳卷居然是北鎮世子的小舅子寫出的。
若是以前,只以為鹽堿地里長出個好瓜,怪稀奇的。
可現在想到這個蘇歸雁在卷紙里穩健的見識,頗有姐夫韜光隱晦,臨危不亂之風。這內也是更加賞識。
若是依著的意思,等英才當重用才行,戶部近下去了不人,若是可以,愿意替這小公子引薦,讓去戶部歷練。
不過當將這意思含蓄透漏出來時,韓臨風親自給李大人寫了信。
大概的意思是歸雁年幼,只因為一時文章出彩,得了大人與陛下錯愛。歷練不夠,若是驟然升到高位,只怕認不清自己的斤兩。若是小舅子得了陛下垂愛,意欲引入仕,希望李大人幫襯,好能讓入翰林院為吏,從低微做起,跟著飽讀詩書的翰林們一同修習,慢慢提升自己。
這信寫得很謙虛。而且所求的不是“官”,而是無品無階管理文書的“吏”。
很顯然,世子知道如今朝堂儲君未立,黨羽紛爭,不是涉世未深的小子能把握好分寸的。
希望李大人幫忙,讓小舅子進入能避開朝堂風雨的翰林院,專從事編撰文書詩詞的事務。
救命之恩,涌泉相報,更何況這位世子走后門求的不是“高走”,而是“低流”。不過在李大人看來,若是讓蘇公子為吏,就實在太可惜了既然知道了韓臨風的意思,自然會盡安排。
這屆童試的頭名入殿前,陛下親眼看了蘇歸雁的文章,也是龍大悅,覺得如年,卻能務實田務,實在是國之棟梁。
就在詢問主考李大人,這年是不是該破格入仕時,李歸田大人投桃報李,便按照世子的懇求,陛下面呈,如今翰林院正在編撰大魏典史,正缺可用之人,不知能否將這英才撥入翰林編修典籍
陛下現在不用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主持公道,看李大人順眼得很,這類小事自然也盡隨了大人之意。
于是陛下召見蘇歸雁,溫和詢問了試卷考題后,見這年算是個沉穩謙和之輩,便欽點翰林,從正七品編修。
至于是不是北鎮王府小舅子的事情,倒也沒么重要,一個七品擺弄文墨的閑官,賞也就賞了。
這于一個童試初過的年來說,當算是破格錄用了。雖然編修是個清閑差事,主管的也是詩詞歌賦,典籍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