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揚國威,定西府,淳親王府一時鋒芒無二,朝中已傳出一些流言蜚語,李落雖領軍在外,但狄杰在朝中耳目尚多,多有留意這些閑言碎語,不過李落軍功頗巨,加之受萬隆帝寵幸,淳親王仍在卓城,倒還可震懾居心叵測之輩,但若是李落操之過急,一旦引來皇室忌憚,恐別生變數。
李落聽罷,暗嘆一聲,也明白只是狄州還不足為慮,不過天水州和沙湖州之中大甘豪族勢力錯蹤盤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無奈之下只好作罷,不過心中卻別有一番打算。
大軍換防駐守之后,李落便沒有閑暇時間,和狄杰,沈向東及軍中多智將領商討狄州善后之事。
軍中定議,露水以北,重拾農耕,凡是百姓開墾之地,狄州官府三年之內不收一分一毫,并拿出一些軍餉,采購農具和糧食種子,一應牛馬等物也由軍中劃撥,租給百姓,租金寥寥無幾,三年之后再行按大甘最低的稅賦收繳。
狄杰數次前往天水州,說動流民百姓,遷入狄州,只是大甘百姓已如驚弓之鳥,躊躇不止,不敢輕率重回狄州,只有少數在狄州繁衍生息數代的百姓,不愿流離失所,兼之狄杰在西府聲望甚大,便隨狄杰大軍回返故里。
即便如此,幾月下來,狄州可事耕種的百姓仍不足狄州落入西戎前的三成,軍中諸將頗為無奈,但總不能強逼天水沙湖兩州百姓搬至狄州。
李落見狀,并不為意,命軍中術營準備農耕之地,軍中士卒抽出數萬人,修葺農田,安定民心。復又與軍中大將議定,在漠下城與新野一線,筑邊關要塞,數月之內,已見雛形,狄州百姓見軍中如此大動干戈,才漸漸相信眼前這支大甘軍隊并非如以往一般,是要在狄州守住大甘邊疆,這才壓下心中擔憂,和軍中將士一起重建宗族家園。
州中除重建的舊制衙門,新立大理、大監、大法三司,一者主亂法定罪之事,二者主行監究問責,追拿作奸犯科之人,三者精研法度之策,三司相輔相成,卻又各自為政,皆由知州統領其下。
三司同審,則有法辦知州之權。以民心為首,官威為次,請民之所愿,解民之所急。從舊制衙門中單立商賈司,監管行商一類,究囤積居奇、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之事。鼓勵牧耕行商,無輕重主次之分,數年之后,牧天狼大軍再議撤出州府諸事,概由州中自行決斷。
大亂之后,必有大治,李落幾人深知此理,狄州百廢待興,少了其他諸州的制約,所行之事皆由李落和狄杰幾人一言而定,萬隆帝授予李落的權柄極大,圣旨之中言及狄州官府上下,皆可由李落任命,朝中不再橫加枝節。
狄杰麾下諸將聞及此事,都暗自咋舌,不想萬隆帝竟然如此信任李落,若換做他人,恐怕早就被視為心懷不軌之輩了。
李落回軍之時已是深秋,狄州轉寒,全軍上下除戍守之事外,各部將領各司其職,猶是術營最為忙碌,不僅要劃地立城,按著李落授意,還要建造一些水利之物,不過軍中確有大才,不少已失傳的搖車水調器具,竟然重被建造了出來,便是富饒如大甘中南之府,也不見得有這些物件。
追更的童鞋們,免費的贊賞票和幣還有沒有啊515紅包榜倒計時了,我來拉個票,求加碼和贊賞票,最后沖一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