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皇說到一半就卡殼了,以尹南秋的所作所為來判罪,從此禁足不出或是打入冷宮都是正常的。但是如今淑妃被判了罪,尹南秋的所作所為就不能公開示眾,否則就沒有對丞相府下手的理由了。但是如果無緣無故地發落宮內的嬪妃,而且還是剛剛才“痛失愛子”的德妃,燕皇難免就要背負上“薄情寡義”的污名。
燕皇看向了望凝青,他會“聽見”尹南秋的圖謀,也是因為皇后對她下了套,既然如此,不如將對尹南秋的處置權交給皇后。
非常莫名的,燕皇就是堅信,宋清婥一定會給出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
燕皇并不知道,望凝青心中已經升起了殺意。
說是殺意也有些不妥,準確地來說,是一種對于大局趨勢再次超出把控的淺怒。從尹南秋的闡述里,望凝青可以了解到,尹南秋原本是沒有入宮的打算的。因為原本的命軌中,宋清婥一直蟄伏于冷宮,從未拔尖冒頭,也從未得到過燕皇的器重,所以尹南秋即便是想報復淑妃,也只會選擇徐徐圖之。換而言之,尹南秋很可能是氣運之子掰倒淑妃一脈的基石。
尹南秋并不知道賢妃是楚國公主,也不知道宋清婥在暗中培育七皇子意圖把控皇位的更迭。在仇視淑妃并且在五皇子對外表現得格外謙和穩重的情況之下,尹南秋很可能會選擇與五皇子合作,將淑妃以及丞相府的罪證交給五皇子。
命書里曾經提到過,在廢后謀反之前,誰都沒有想過她會這么做。換而言之,宋清婥心中的謀算也不曾對任何人訴說,包括這位遠在江南的表妹。直到宋清婥最后因謀逆而死,尹南秋恐怕都沒來得及反應,自然在命書中也不會有什么著墨。
望凝青得到的命書只寫到宋清婥死后,對于氣運之子,也只是簡單提到他最后孤家寡人,一生孤寂。
如果按照越往后的敵人越強大的定理來進行逆推,七皇子之后是宋清婥,宋清婥之后是賢妃,那賢妃之后呢
命書里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無比那位燕國的英雄宋清婥,締造了宸帝的永世孤寂。
與楚國有血海深仇的廢后,被廢后培養出來的七皇子,憎恨著廢后的母妃,那是否還有傾慕著廢后而背叛宸帝的尹南秋呢
雖然對氣運之子素未謀面,但此時此刻,他的一生在望凝青的腦海中便有了模糊的輪廓。
原來如此,是這樣的“反角”。
尹南秋不能再留在宮中了。
這樣想著,望凝青單膝跪地,垂頭道“德妃會犯下如此大過,皆因臣妾之故。”
望凝青沒有說什么“罪不至死”,而是直截了當地道“臣妾愿代她承受一切罪責,還望陛下慈悲,恕她一條生路。”
“請陛下令德妃病逝,臣妾發誓,世上再無尹南秋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