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1。凡間農戶,不論男女,行步尚且踉蹌,便要奔走乞食,待到十歲,便是成丁,更要勞作。并非他們愿意,而是不做,便要餓死,就是如此,遇上天災人禍,照樣是要餓死人的,如此之下,哪來的時間與精力去學什么榮辱禮節
清河道君思及此處,不禁搖頭“太難。”
對于有靈根的孩童,醍醐灌頂也就罷了,畢竟有仙緣之輩歷來萬里挑一,人數尚在可控范圍內,可對于百姓,難道也要去醍醐灌頂且不提凡人之軀受醍醐灌頂是否能活,那千千萬萬的人,又要修士忙碌到何時
秋意泊道“百姓若有余糧,便會送家中子弟前去學堂,讀書識字,日后不說考取功名,做個賬房、掌柜、教書的先生哪怕是與人寫信、念信,那也不愁吃喝。”
清河道君道“那也先得有余糧才行,張道友,你這題太難也有一法,若能學堂課時制成投影石,以村、里、鄉、鎮、縣為劃分,倒是能省去不少無用儒生。”
讀書人最是清高,哪怕只有儒生功名,恐怕也不愿去那鄉野之地教書育人,恰好留影石能夠取代,一塊下品靈石也夠留影石用許久了但終究是人數太多,況且下品靈石譬如寶玉,一塊寶玉置于人前,何人不心動
秋意泊心中一動,道“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哦”
“只靠我等修士,終究無法應對百萬、千萬百姓。”秋意泊道“可凡間有國,若家中有知文識字者,通過每年考研,便能減免賦稅這樣一來,我等修士只需與皇室達成合作便是,大不了缺了的賦稅我們補上就是。”
這次清河道君還未說話,扶瑤道君先說了“少寧,參與凡間王朝大事,此間因果,誰敢承擔”
秋意泊樂了“天道是個篩子。”
扶瑤道君“”
秋意泊一指微抬,虛虛指了指天空“凡間亦有心智卓絕之輩,我只管修士,凡間帝王若能學去,便是他的氣運,與我何干”
扶瑤道君用一種很沉重地語氣說“若算在你頭上,又該如何”
“那就來。”秋意泊笑著說“師傅可曾聽過一句話”
“什么”
“師傅曾教過我的,怎么就忘了”秋意泊指尖輕輕點了點桌面“順則人”
“逆則仙。”
秋意泊見扶瑤道君若有所悟,便松開了一直握著她手腕的手“師傅。”
秋水劍自扶瑤道君袖中滑入她掌中,她緩緩抬劍,放在了清河道君頸間“清河,對不起。”
清河道君還在思索中,就見一柄劍橫到了他的面前,他眉目微動“扶瑤道友,此為何意”
秋意泊一頓,卻并未說話。他的本意是他差不多要和清河道君提下一步的信息實時交流了,但扶瑤道君顯然是誤會了。
不過扶瑤道君愿意下這個決心,他也無意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