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了看,有放小了看,沒有”
“怎么說”
“佛說歷經無數劫,那就是無數世,但我們并沒有看到,但不能證明沒有,所以我才說有,如果放小了,我只知道自己此生要去追求什么,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你不是說有地獄有極樂,有無數世嗎”
“那要死了才知道,現在不知道”。
明月倒是真的一時無語了,這個老和尚說的話,真的很有禪機。
“那你說老天爺或者你的佛祖為什么要你我經歷那么多的劫難呢世上有那么多人,為何偏偏是你我呢”
“有緣”。
明月無奈的笑了笑,這是無法說的清楚的命題,而且明月也不喜歡玩什么機鋒,不過在這么個地道里,如果不說說話,真的會悶死。明月只好在腦子里尋找許多關于佛教的東西,又想考考這個老和尚了,突然明月在記憶中搜索到了一首詩,便立即開口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老和尚頓時大驚,這么精辟,簡潔的思維,讓他很震撼可還沒等他回味玩這首他后輩禪宗六祖慧能的詩,明月就繼續說道“這是唯心的,唯物的是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選自游戲軒轅劍里的詩。
老和尚睜大了眼睛看著我,喃喃道“唯物,唯心”
“簡單的說,有一處旗桿,突然刮起了風,旗幟飄揚,那么是風動了還是旗動了呢”
老和尚思考了很久,脫口而出“是心動了”
明月很驚訝,這個六祖慧能著名的故事里的內容,老和尚竟然和慧能想的一模一樣。看來現在流行的“格義”佛教真的對人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響。
明月緩緩搖頭道“風的確動了,只是你看不見,旗幟也動了,只是你不愿意說是看不見的風吹動的”。
老和尚顯然陷入了思考,這些話明月說出來很平常,但是對他這樣一個一生深諳佛法的人來說,這些話無異于為他打開了一扇從來沒有去思考過的大門,如何能不陷入沉思,這個理論看似簡單,卻基本上要顛覆他所有知識的基礎,這讓他如何能接受但他卻無法反駁明月的邏輯,這讓他無比痛苦。
過了很久,老和尚才緩緩吐出一口氣,慢慢說道“風動了,旗動了,心也動了,所以世界萬物才會因環境不同,顯出千姿百態”。
明月也很驚訝這個老和尚能如此變通,要知道有些人如果一生抱持的理念被打破,要么變得癡癡呆呆,要么變得瘋狂,甚至要去毀滅他無法推翻的理念,以達到自欺欺人的目的,但佛圖澄沒有,他不僅接受了,而且和自己的知識形成了融合,然后馬上有了自己新的理解,不簡單啊,要知道這個思想出自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師,因為明月的介入,是否會帶給佛教一點點的不同呢明月不知道,這時的明月沒想過那么多。
明月學足了大人的樣子,搖頭晃腦道“孺子可教,那你說你現在盤坐沒有動,而我要是不斷的在你的面前走來走去,相對于我來說,你動了沒有”
這可是后世著名的“相對論”,明月是真的不信這老和尚能想通呢。
老和尚的確又陷入了深層的思考,心道不錯,我的確坐著沒有動,但是他之前在我的左邊,現在又走到了我的右邊,相對他來說,我的位置變了甚至移動了,所以我動了,這,這,這是什么邏輯但是好有道理啊”
明月繼續說道“那么我和你要是一起向一個方向用同樣的速度走路,是否可以說,相對于你我來說,你我都沒有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