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當天散朝之后,章臺宮偏殿。
趙維楨和呂不韋應侍人傳話,跨過門檻。二人剛剛步入偏殿,佇立其中的少年嬴政便將手中帛書展開“請夫人與仲父看看。”
秦國正在推廣紙張,上至國君、下至學堂,用的都是廉價且輕便的紙。而韓非上書卻依舊用的帛書,僅這一行徑,就足以看出公子非對秦國的態度。
侍人將帛書轉交給夫婦二人。
在歷史上,韓非被迫入秦后,確實曾經上書秦王政提議存韓滅趙。如今即使韓非早了許多年入秦,原因不同、背景不同,可他的立場不曾變過。
手中這份帛書,仍然秉持著與韓非子存韓篇章相同的觀點。
趙維楨與呂不韋拿過帛書,先是不約而同因韓非的字跡頓了頓。
“倒是一手好字。”呂不韋評價道“筆跡凌厲,暗藏殺機。”
公子非生得少年相,看起清貴好拿捏,可下筆的筆鋒卻透露出其尖銳的個性。至于行文,更是條例清晰,極具邏輯性。
總結下來,公子非的文章邏輯是層層遞進的。
首先他先言及韓國弱小,多年以來不曾找過秦國的麻煩,反而挨秦國不少打,且毫無還手之力。
面對氣勢洶洶的強國,韓國身為弱國宛如刀俎上的魚肉,只能獻地、送人,低頭求和,對秦國沒有任何威脅,也愿意成為秦國的屬國。
其次再反觀趙國則野心勃勃。近年來,趙國攻魏、攻燕,連秦連齊,更是打的匈奴都抬不起頭來。
雖然趙國與秦國沒有直接的沖突,但他們的目的仍然是在于開疆拓土、壯大自己。如果秦國坐視不理,遲早成為六國之中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勁敵。
最后,秦、趙本有仇怨,秦昭王在世時,便一個勁盯著趙國打。若昭王多活幾年,估計趙國都已經為秦國打下來了。秦王政身為秦昭王最寵愛的太孫,理應完成先王未就的夙愿。
由上述觀點,韓非引出來自己的結論韓國愿意支持秦國攻打趙國,甚至列出一系列的條件,與秦國共同發兵、做攻趙最為堅強的援軍。
有了結論,便是建議。韓非還寫明了攻趙時穩定其他諸侯的辦法一則秦、楚有聯姻在先,而春申君在聯姻完成之前就打破聯盟,合縱攻秦,可向春申君發難。既挑撥了楚王與春申君的關系,又可借未曾完成的婚約與楚重新修好。
二則,韓國也愿意幫助秦國說服魏國出兵攻趙。魏國為趙國打的很慘,斷然不會拒絕。
三則是燕、齊本與秦有盟約,又相距甚遠,不會反對的。搞不好兩國還會借機渾水摸魚,從趙國手中沾點便宜。
一篇長文,行文簡潔、直中要害,還給出了合適的行事方案。
待到她與呂不韋閱讀完長文,趙維楨合攏帛書后,嬴政才轉過身來。
“夫人與仲父怎么看”嬴政問。
趙維楨“公子非所言,不是不可行。”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韓非的長文,每個地方都說得通,每個地方都是對的。
“若按公子非所言行事,用他主事。”呂不韋淡淡補充“滅趙未嘗不可。”
只是說到最后,他的話鋒卻突然一轉“但不能行。”
嬴政側了側頭,看向李斯。
一直佇立在偏殿內的李斯,直至與秦王視線相接,才平靜說“斯以為不可。”
“為何”嬴政問。
“公子非不為秦所用,王上以為為何”李斯不答反問。
“他為韓國公子,若不為秦效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嬴政回答。
“此為原因之一。”李斯說“之二在于,公子非入秦,他不能說服秦王放下吞韓之心,乃大勢所趨,無人置喙為公子非之過;可他如若說服秦王,促成韓、秦聯盟,歸韓之后,公子非則是大大的功臣。斯敬畏公子非的才能,亦欽佩不已,但斯不認為其毫無利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