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詬作戰勇猛,性格耿直,能與部下共生死,明知回來不會有好結果,但趙智招他回來,黃詬還是毫不猶豫的回來了,李勛覺得這樣的人,應該算得上是忠臣吧,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全是黃詬的偽裝,但擅自出戰這樣的罪過,也不至于讓趙智如此對待黃詬,這到底是為什么
這個疑惑,在范中允那里得到了答案。
都是一些陳年舊事。
平宗晚年,諸皇子爭權,從十幾個皇子,爭斗到最后,只剩下趙智與當時的太子趙元兩人,黃詬的父親正是趙元的鐵桿支持者。
黃詬不管愿不愿意,都是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被劃入趙元一黨,并在東宮當職數年,得到趙元的欣賞與重用,引為貼身侍衛。
黃詬為人低調,少言,并沒有過多的參與到趙元與趙智兩人之間的爭斗中去,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若是一直這樣下去,作為太子黨之中的底層人物,恐怕還引不起趙智過多的注意。
但隨后發生的兩件事情,卻是讓趙智深深記住了黃詬。
一次宴會,趙元與趙智兩人都是在場,喝到最后,都是喝多了,醉意上頭,當時的趙元,在一系列爭斗之中,已經被廢除太子之位,由趙智取而代之,趙智本人自然是得意至極,強迫趙元為其倒酒,并讓在場的一名官員把此事記下。
趙元帶來的那些屬下,皆是懼怕趙智登基之后,清算他們,害怕都是來不及,哪里敢多言,一時間,趙元悲憤異常,這個時候,黃詬站了出來,讓趙智回禮,也給趙元倒酒,趙智自是拒絕,黃詬大義炳然道兄弟友愛相敬,乃是常理,如今兄為弟敬酒,做弟弟的豈能不回禮
言罷,當即拔出利劍,走到趙智近前單膝跪地,高聲喝道太子若不同意,臣當自裁,以正大義。
黃詬此舉,震動了在場的所有人,趙智被其氣勢所懾,只得也給趙元倒了杯酒。
平宗六十歲大壽,改元萬壽,其用意不言而喻,但也就在改元三天之后,平宗暴斃,隨后,趙智順利繼位為帝,并于一個月之后,處理完了平宗的葬禮,立即以謀反、大逆之罪,處死了趙元,將其滿門抄斬。
就連趙元最后所留幾名年幼的女兒,趙智也是不想放過,下罪論死,這個時候,又是黃詬站了出來,直言勸諫,得到許多大臣的附議,趙智剛剛登基,不想名聲受污,最終放過了趙元最后的一絲血脈。
趙智繼位之后,打壓世家大族,黃氏一族首當其沖,許多家族之人被罷官,其父被遠調安南,最終病死任所,黃詬本人也是不得重用,一直到廣元四年,宜州節度使吳巨遠領兵作亂,攻打城池,亂殺無辜,各大節度使聽宣不聽調,觀望局勢,而朝廷經歷河北大敗沒過幾年,兵力衰弱,無力鎮壓,當時的袁州防御使甄杰,請求出兵平亂,得到趙智的同意。
甄杰領兵出戰,卻是兵敗被圍,那時候的黃詬,是其手下的一名低級軍官,值此危難之際,在后方押送糧草的黃詬,果斷放棄所有物資,領本部三百士兵,繞路突襲吳巨遠的軍資重地,取得成功,使其敵軍軍心潰散,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
不久,吳巨遠兵敗被殺,叛亂得以平息。
戰后,許多人,得到很大的提升,唯獨黃詬一人,僅僅只是被升了一級,做了中郎將,隨后調用涇平關,那時候的吐蕃,已經有些恢復元氣,經常出兵騷擾隴右諸州,黃詬鎮守涇平關,只守不攻,小心翼翼,無功也無過,被許多人瞧不起,有了平庸將軍的外號,但恰恰就是這樣,卻是得到李忠的贊賞,把其推薦給了劉桀,從此之后,幾經戰場十數年,勤勤懇懇,每戰皆效死命,立下許多功勞,其官位慢慢得以提升,最終做到了大將軍之職,但終究還是得不到趙智的看重與信任。
怪不得黃詬出了一點事情,趙智立即就是抓住不放,原來兩人早就有了過往恩怨,這些事情李勛倒還真沒有聽誰說起過,想來事情涉及到趙智,沒人敢隨便亂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