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七年,元月初八。
沒過十五,這個年就還沒算結束,不過官員們的假期卻是已經結束了,開始了正常的上下班。
也就是在這一天,大晉皇帝趙智,召集了政事堂的諸位相國以及上百位大臣議事,這個算是小朝規模了,往年這個時間,趙智只會召集政事堂的相國聚在一起,商議一下初十那天的正式朝會,畢竟年后的第一個朝會,可是中朝規模,多達數百名大臣官員共論國事,馬虎不得,所以趙智要召集政事堂的相國們對對口徑,他們幾個人若是談的好,下面的人也就鬧騰不起來。
今天討論的事情主要有三點。
一,兵部尚書,侍中劉桀告老還鄉,其職位,趙智提議由安北節度使李忠接任。
二,趙智準備擴充相位,把政事堂如今的七位相國擴充到九位。
三,隴右十三州,已經正式被分為三道,要盡快挑選合適的人物前往就任節度使一職。
就這三個事情,大臣們開始了討論。
牧公端來一杯參茶,趙智端起茶杯,小口的抿著,雙眼打量著下方亂哄哄一片的大臣們。
劉桀已經上書趙智,請求告老還鄉,趙智同意了,只是還沒有發文六部百官,形成正式的決議,除了劉桀以外,政事堂的其余六位相國今天都是來了,就連告病一個多月未曾見面的楊道嗣,此刻也是端坐在那里,雙眼閉著,不言不語。
皇上坐在那里,下邊的大臣交頭接耳,私語不停,有些不成體統,但今天并不是正式朝會,趙智也想給他們一個消化的過程,畢竟這幾項決議,只有那么少數幾個人,提前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是不知道的,在這方面,趙智還是比較民主開朗的,希望盡可能多的聽到一些意見,就算這些意見之中有著不同的聲音,也是無妨。
相比較大臣們的議論紛紛,政事堂的六位相國則是顯得非常安靜,皆是靜靜的坐在那里,有人閉目養神,也有人默默喝著茶水,臉上露出沉思之色,而這些之中,王仁鋯則是時不時的看向趙智與楊道嗣,臉色極為陰沉,
等了一刻鐘,眾人討論的差不多了,趙智手指輕輕點了點桌子,一旁的牧公立即微微仰起頭,高聲喝道“朝堂重地,諸位肅靜。”
一大早,李勛便是帶著江大熊趕往巡察院。
今天的朝會,李勛原本是準備參加的,朝會上很有可能會談及到自己就職隴右的事情,但是昨晚與單仇、毛安福兩人喝酒,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自己即將任職隴右的事情上,單仇詢問李勛如今可有親衛近侍。
前番隴右之戰,作為后勤將軍的李勛,身邊的親衛還是毛安福援助的,戰爭結束之后,這些人也就回到了自己的部隊。
大晉軍制,高級將領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親衛,戰時隨軍,閑事護衛左右。
亞將五十人,將軍、都督百人,大將軍兩百人,大都督三百人,節度使五百人。
親衛的選擇一般有三點,善戰、忠心、紀嚴。
挑選親衛,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簡單,從數千乃至數萬士兵當中挑選出幾百精銳善戰之士,并不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如何能夠得到他們的忠心,比如黃詬,他身邊的數百親衛,皆是悍不畏死,忠心耿耿之輩,黃詬退,他們退,黃詬沖,他們也是跟著一起沖,兩者共進退,共生死,沒有這些親衛在旁協助護衛,縱然黃詬武藝再怎么高超,單人沖進千軍萬馬之中,也是決難生還。
到了巡察院,守門的士兵自然認識李勛,連忙半跪行禮“拜見將軍。”
“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