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九年,元月二十,這一天,乃是太子典禮之日。
太子的份量,絕不是什么親王、郡王之流所能比擬的,它不僅僅是皇位第一繼承者,更是一種政治身份的代表。
太子的地位在歷朝歷代中僅次于皇帝,當然,這只是它的政治地位,在大家庭當中,太子的地位不如皇后,也比不上任何嬪妃,但如果成為皇帝后,地位僅不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
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于朝廷的東宮,也就是小朝廷。
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于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大晉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女性沒有繼承權。
繼承人的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繼承順序是以嫡子優先、年長優先。
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子中,最年長者為第一繼承人,如沒有嫡子,則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長者為繼承人。
另一種情況是嫡子早逝,則立其子為繼承人,也就是皇太孫,但這種情況,在以前的朝代,講究兄終弟及,傳兄之子、傳弟之子和傳嫡子,那個比較混亂的時期,這種情況常有發生,但是大晉立國四百余年,還未發生過。
除了“立嫡立長”,還有“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立他為太子,這種情況在大晉有過幾次,但為數不多,因為這樣極易引發宮廷權利爭斗,比如趙智,他便是把平宗的嫡長子太子給踩了下去,這才成功上位,但是其中的殘酷爭斗,一言難盡。
另外一方面,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矛盾。
帝國需要延續,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
由于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沖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平宗的太子,武宗的太子等等,過早的當上太子,其實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漫長的歲月里,許多面對太多太多的挑戰,但是當朝皇帝趙智,已然老邁,對于齊王來說,許多問題,就不需要去考慮了。
就算是這樣,趙智一直到最后,才是真正下定決心,推動趙詢進位太子,以前,或許有其他勢力的阻擋,但其中,難道就沒有趙智的其他想法
趙智為什么會有顧慮太子的冊立與廢立,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其中牽扯的人與物,太過復雜,而且,力量強大的皇太子,若是在位時間太長,很容易與在位的皇帝發生沖突,如此一來,便會發生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平宗太子不滿平宗寵幸安貴妃,開始偏愛趙智,發東宮兵欲誅之,最終失敗被廢,后者如武宗之前的恒宗被太子所殺,多方勢力角逐,年幼的武宗,最后撿了一個大便宜。
另一方面,由于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過早的確定,順利繼承皇位的反而并不多見。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反之被削弱。
但是反過來,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大晉中期,有那么一段時間,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不過武宗之后的三代皇帝,都是昏庸之輩,很多好的政治制度,被徹底破壞了,說到底,還是大晉的國勢開始衰敗,很多事情,就算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由于太子與皇帝關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們在辦理有關事項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們既不敢違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在趙智沒有明確太子人選之前,朝堂的政治紛爭呈現多樣化,齊王、楚王、翼王,乃至趙智的其他兒子,都是明里暗里有著大臣支持,但是隨著趙詢太子之位的確定,朝堂的形勢,一定會發生變化,從以前的多樣,變成兩級對持。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e},微信關注“優讀文學”,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