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的混亂持續。
最開始,包括政事堂諸位相國在內的很多大臣,還能保持克制,但是,隨著右相一黨的咄咄逼人,終于有人的怒火沖破頂點,開始反擊。
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朝政的爭斗,最終是徹底蔓延開來,有些人是被迫參與進來,而有些人則是居心叵測。
御史中丞劉沖季倒了,他的家屬在老家橫行無忌,霸占良田,強買強賣,最后被人在朝堂上給抖了出來,證據確鑿,劉沖季身為朝廷重臣,卻是知情不報,有包庇之嫌,事情一出,劉沖季無法狡辯,最終黯然下臺,主動請辭。
隨著劉沖季的倒臺,另外一名御史中丞夏準,成為了御史臺唯一的中丞主官,徹底掌握了御史臺的大權,并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幾次朝會,大膽進言,把政事堂的幾位相國都是給牽連了進來,很多人這時才明白,這名曾經極為低調,少有言語的人,竟是隱藏的如此深沉,原來他早就已經投靠了右相一黨。
一個月的時間,三次朝會,二十余名官員被革職趕出朝廷。
這些人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右相一黨之外的朝臣。
楊道嗣當政時期,朝堂之上,雖有爭斗,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有事說事,有理說理,遇到重大分歧,爭執難下,有著楊道嗣與劉桀兩人的引導,趙智居中調解,平衡各方利益,局面總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不會全面擴大。
那時候的朝堂,有楊道嗣,有劉桀,王仁鋯、岳繼明,乃至最早致仕的原禮部尚書洪質,這些人,不論是資歷、能力還是威望,在整個朝堂之上,都是少有人能及,這些人在上面鎮著,誰能亂來誰又敢亂來有他們抬著趙智這個大轎子,趙智坐的穩,也坐的舒服。
如今,岳繼明被罷免一切職務,黯然下臺,王仁鋯也是被趕出了政事堂,洪質與劉桀相續致仕,楊道嗣身死,曾經朝中的五大頂梁柱,現在卻是一個都不剩了。
趙智的想法其實也沒錯,這些人除了王仁鋯還算年輕之外,其余的四人,都是垂垂老矣,終歸有離開的一天,一代新人勝舊人,這是必然的事情。
楊道嗣最后執政的這幾年,政治態度明顯軟化,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一是求穩,二是出于國家長遠大計,因為這個時期,不管是楊道嗣,還是趙智,都已經是步入晚年,他們思考最多的,是自己百年之后,該如何讓國家穩定,朝堂穩定,兩人的出發點是一致的,但是過程,各自使用的手段與心思,卻是大不相同。
楊道嗣本人并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對國家,他是忠心的,對家族,他也是忠心的,他始終在家族與國家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共存的平衡點。
楊道嗣的做法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為此,他放棄了對楚王的支持,以極大的決心,大幅度調整家族內部權利結構,重用楊呂望,消除朝廷與蜀州的隔閡,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表明一個態度,消除趙智的猜忌與疑慮,讓趙智明白,以后的楊家,對于新皇趙詢,絕不會是一種威脅,若是用的好,反而可以成為一大助力。
趙智明白了楊道嗣的心思,兩人之間達成了協議,右相依舊是由楊家之人擔當,抱住楊家在朝廷的地位,兩者之間,再次形成平衡。
但錯就錯在,有些事情,趙智做的太急了,做的太急,很多計劃,便會偏離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