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做出最大讓步的同時,葛瓦幸持也是開始瘋狂的募兵,凡滿十二歲以上,六十歲以下,強行入伍,不到十天的時間,募兵十余萬,葛瓦幸持全國皆兵,防范晉朝意圖滅亡吐蕃的可能。
對于趁機滅掉吐蕃,李忠也或是趙智可有這個心思有的,但不是很強烈,因為吐蕃境內,地形復雜,境域廣大,但很多地方荒漠人煙,李忠算過一個賬,要想徹底滅亡吐蕃,至少需要二十萬大軍,以及三年的時間,是有可能做成的,但是這個代價,李忠擔負不起,整個晉朝也是擔負不起了。
第二次隴右戰爭,最終以晉朝的勝利而結束,吐蕃損失極為慘重,三十五萬軍隊,最終能活下來的,不到五萬,超過三十萬士兵埋骨隴右這片土地,而晉朝方面,士兵的傷亡不到十萬,就士兵傷亡數字來說,晉朝無疑以較小的代價,再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就實際整體損失情況來說,晉朝的損失比之吐蕃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數以十萬計的百姓被殺,上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十幾個縣城被夷為平地,整個隴右道十一州之地,一片狼藉,幾年時間積累下來,剛剛有些起色的經濟與民生,被這場戰爭毀于一旦,需要漫長的時間與巨量的財力人力去恢復。
戰爭結束半個月之后,吐蕃與晉朝的談判還在進行,但是賞賜已經下達。
封賞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是趙智一朝僅見的。
其中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洪成豪以首功,被調任河東道節度副使,督絳、慈、隰、汾四州諸軍事,李威被正式調離安北,但不管是李忠的原因,還是其他什么原因,趙智沒有虧待李威,讓其出任涼州節度使。
李勛則是被任命為隴右西、南兩道節度副使,督武、沙、夏、肅,甘,瓜,岷七州諸軍事,趙智把整個隴右西部都是交給了李勛打理。
李勛的任命有些出人意料,這次戰爭,李勛的功勞確實不小,很多人都知道,以他與趙智的這層關系,趙智對李勛的封賞,肯定是不同常人的,但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猜到,趙智的封賞,會是這么的重,把整個隴右西部的軍事大權,全權交給了李勛,就算是立下首功的洪成豪,其封賞的份量,比之李勛,都是遠遠不及。
州的失守,近五萬士兵的戰死,戰爭初始局勢的徹底劣勢,劉知古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戰爭結束之后,劉知古被罷免一切職位,交由大理寺問罪,政事堂相國之位空出一個,很多人以為,立下大功的王仁鋯將重新復歸政事堂為相,但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王仁鋯被任命為隴右北道節度使,督廊,鄯,三州諸軍事,這個賞賜其實很重,相比較相國之位,也差不了多少,但是王仁鋯卻有些失望,他是文官,他的心思是在朝堂,是在天下大事的決策之上,而不是地方,軍權對于他來說,王仁鋯并不看重。
第二次隴右戰爭,全權指揮者李忠,功勞應該是最大的,但是他的官職與爵位幾乎已經到達頂點,趙智封賞其親王爵位,進位文散官最高官位太師,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多項殊榮,但李忠全部堅辭不受,以辭官脅迫,態度極為強硬,要求趙智收回成命。
最終,趙智封李忠文散官太師之位,郡王爵位世襲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