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時候,明哲保身,保持中立,這種做法,或許比直接參與其中,還要來的危險,敢這么做的人,要不然就是實力不足,性格軟弱,不敢冒險,要不然就是實力足夠強大,強到可以為自己的命運去做選擇。
夏文凱無疑屬于后者。
夏文凱所在的家族,在關內與中原腹地一帶,名聲不顯,很多百姓甚至對這個家族的事跡與存在,聞所未聞,但是在江南與劍南一帶,夏氏家族那可就是家喻戶曉了,少有人不知。
夏氏一族的勢力根本主要在黔中道一帶,其家族在黔、辰兩州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夏文凱的祖父與父親兩輩,三十余年,相續擔任黔州節度使,手中握有數萬精銳。
夏氏一族如今實力強大,是擁有兵權的地方強權派,但這個家族說到底依然還是寒門,家族的傳承很短,前后不過四五十年。
夏文凱的祖父夏中昭,原本布衣,以砍柴賣布為生,家境貧寒,因當地匪患猖獗,官府擴充軍隊,被行抓如軍隊入伍,自此倒也時來運轉,得道多助。
入伍凡十五年,夏中昭在剿滅匪患當中多有功勞,慢慢升為郎將,隨后在平定黔州節度使劉世節叛亂,以及和越國的交戰之中,大放光芒,戰功卓著,被平宗破格提升為黔中道重地黔州防御使,這是夏氏一族崛起之始。
平宗晚年,以四十萬禁軍御駕親征,出兵征伐河北,最終全軍覆滅,平宗狼狽逃回豐京,此后的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河北五大藩鎮聯軍攻入關內,直撲晉朝核心豐京。
平宗下詔天下有兵之地,速速入關勤王護駕,天下各地紛紛響應,但是真正領軍前往的人,卻是不多。
時任黔州防御使的夏中昭得到詔令,積極行動,調兵遣將,率領八千士兵,火速趕往關內,雖然最后以河北五大藩鎮主動撤兵,戰爭結束,夏中昭并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但是因其行動積極,以及謙卑恭順的態度,忠君愛國的面目,得到平宗極大的賞識,當即被任命為黔州節度使與采訪使,全權主管黔中道核心之地的軍政大權。
趙智即位之初,越國發生政變,權臣張福篡權奪位,晉朝作為其宗主國,對此謀朝篡位之事,自然是不予承認以及嚴厲指責。
越與晉兩國的關系,開始緊張,以致發展到最后的敵對與武力對抗。
趙智即位之初,整個國家千倉百孔,還處于平宗晚年的那場慘敗,沒有掙脫出來,對于越國的大舉入侵,根本無力顧及,是夏中昭父子兩人坐鎮黔州,積極招兵買馬,自募錢糧,幾度大敗越國,保全了晉朝的國家威嚴與邊地安全。
出于邊地的安危與穩定,趙智對于夏中昭父子兩人,是非常重用與信任的,而夏中昭父子兩人,生于貧寒,能夠擁有今天的地位與權力,都是朝廷所給,所以他們父子對朝廷比較忠心,對于朝廷的命令也是向來遵從,趙智晚年有意削弱地方藩鎮勢力,夏中昭主動辭任黔州節度使,并把全部權利還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