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為相了。
聽完趙智最后的這個安排,眾人頓時一片嘩然,李勛今年才多少歲他最近幾年的功勞確實很大,但入職政事堂為相,不僅僅只是考慮功勞與政績,還要綜合資歷、威望以及個人出身,其中出身最為關鍵,有一句話說的好,政事堂無寒門,晉朝建國至今五百多年,寒門出身,最后能夠進入政事堂為相,少之又少,也就開國之初,以及武宗一朝,這兩個時期,皇帝強勢,皇權至上,可以沖破一些阻礙,以致很多寒門出身的官員,能夠躋身核心權利圈,而趙智在位近三十年,始終保持打壓門閥世家與重用寒門官員的政治態度與手段,但最后,也就李忠能夠以巨大的戰功與資歷,順利晉升政事堂為相,除此之外,寒門出身的官員,最高點也就是六部左官,參知政事。
說到底,門閥政治在晉朝的影響與根基,太深太深了,一些有作為的皇帝始終想改變這種政治環境,可惜無法成功,無法根除,因為世家門閥的命運與整個晉朝的命運,已經緊緊的糾纏在一起,難以分離。
秦安明站了出來,出聲說道“皇上,李勛資歷尚欠,是不是先在兵部右侍郎的位子上歷練一二,再行考慮晉職政事堂”
趙智冷冷看著秦安明“這是朕的遺詔,你只需用耳朵聽,不要用你的嘴去說。”
“是,臣遵命。”
秦安明抿了抿嘴唇,應聲退下。
趙智最后看了眾人一眼“其他事宜,按制度去辦,希望你們能夠盡心盡力,繼續輔佐太子治理國家,除此之外,朕沒有什么好說的了,太子留下,你們都退下吧。”
眾人神色錯愕,這就結束了太簡單了一點吧,趙智臨終遺詔,竟然就是安排了三件人事調動,至于朝堂與國政其他事宜,只字不提,秦安明等原本準備頗多的重臣,竟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他們就像是走了一個過場,這里的一切仿佛跟他們沒有任何關系,這讓在場的眾人,心中很是難以理解。
“是,陛下。”
李忠與楊道臨兩人率先躬身一拜,其他人心中不解,但也只能無奈的跟著躬身行禮,隨后轉身離開。
對于趙智最后的安排,趙詢也是頗多不解,就四個人三件事情,其他的一律不說,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就結束了,不要說其他人,就連趙詢都有一種錯覺,這樣是不是太快也太草率了一些
這可是皇權交替的關鍵時刻,就這么三言兩語,全部結束了
趙詢小聲詢問道“父皇,您就沒有其他話要說的”
趙智冷聲說道“事情靠的是做,而不是用嘴去說,為君者更要慎言而行,天子一言九鼎,說了就無法收回,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你明白了”
趙詢點了點頭“兒臣明白了。”
趙智淡聲說道“你繼位之后,有什么打算”
趙詢連忙說道“兒臣當遵從父皇遺訓,謹慎做人做事,勤政”
趙智出聲打算了趙詢“這些話等朕死了,你說給別人聽去吧,這里現在就你我父子二人,有什么話就說出來,不要遮遮掩掩。”
趙詢沉默不語,良久之后,抬起頭看著趙智,目光明亮的說道“父皇,兒臣準備重用秦安明、劉從季、劉知古等人,進行改革。”
趙智臉色頓時陰沉下來,冷冷說道“改革改的好,那是革別人的命,改的不好,就會革了自己的命,你剛剛登基,皇位不穩,貿然改革,你想過會是什么后果”
趙詢低著頭,小聲說道“父皇,您知道的,兒臣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