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與晉兩國的關系,開始緊張,以致發展到最后的敵對與武力對抗。
趙智即位之初,整個國家千倉百孔,還處于平宗晚年的那場慘敗,沒有掙脫出來,對于越國的大舉入侵,根本無力顧及,是夏中昭父子兩人積極招兵買馬,自募錢糧,率領軍隊支援嶺南,與越國爆發激戰,并且幾度大敗越國,保全了晉朝的國家威嚴與邊地安全。
出于邊地的安危與穩定,趙智對于夏中昭父子兩人,是非常重用與信任的,而夏中昭父子兩人,生于貧寒,能夠擁有今天的地位與權力,都是朝廷所給,所以他們父子對朝廷比較忠心,對于朝廷的命令也是向來遵從。
到了趙智中期,國家從極度困難之中走出,國勢有所恢復,于是,趙智開始有了削弱地方藩鎮勢力的心思,值此局面,夏中昭主動辭任錦州節度使,并把全部權利還與朝廷。
夏中昭的舉動,讓趙智非常感動,隨后對其進行厚賞,封爵黔中郡王,食邑五千戶,這是趙智一朝數十年,繼李忠、趙柏安之后,僅有的第三個外姓郡王,而且食邑之多,還要超過李忠和趙柏安。
夏中昭退了下去,交出兵權,趙詢出于穩定以及收買人心,讓其子續領其本部兵馬,擔任錦州節度使,但是沒有給他黔中道采訪使的職位,把地方政務管理收回,可惜夏中昭的兒子命中無富貴,不到兩年的時間,便是在錦州節度使的職位上病亡。
趙智曾經有意讓夏文凱繼續擔任錦州節度使,但是被夏中昭給拒絕了,他們祖輩三代單傳,夏文凱能力平庸,地方藩鎮節度使,能者居之,做的好,那是一場富貴,做的不好,那就是萬劫不復,夏中昭對權勢并無太大的野心,只想家族能夠穩定,發展與壯大,長時間的傳承下去,所以,夏中昭拒絕了趙智的好意,并讓其嫡長孫夏文凱進京求職,以安朝廷與天子之心,趙智沒有虧待夏文凱,任命他為金吾衛大將軍,主管豐京城內治安。
夏氏一族發展到今天,雖然族人單薄,名聲不顯,但因為夏中昭父子兩人打下來的基礎,他們雖然離開了,但是其曾經的許多部署舊將,依舊感懷他們父子兩人的知遇之恩,所以,夏文凱每年回返黔中道祭祖,都會受到黔中道許多將領和官員的濃重接待,這說明了夏家,在黔中道的影響力并沒有完全消退,只要夏中昭父子那一輩的老人,依舊當權,依舊活著,那么夏家在黔中道的影響力,就一直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夏將軍突然進宮,可是有什么事情發生”
趙詢對夏文凱的態度,顯得有些冷淡。
這不難理解,趙赫發動的那場政變,李勛前往金吾衛衙門求援,但是被夏文凱所拒絕,最后是因為李勛的強勢,以及金吾衛內部許多將領的站隊,逼得夏文凱不得不選擇出兵。
態度決定一切,夏文凱的這種誰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做法,無疑得罪了趙詢,若不是因為顧忌夏家在黔中道的地位與影響力,趙詢絕不會放過夏文凱,至少不會讓他繼續擔任金吾衛大將軍一職。
夏文凱拱手大聲說道“皇上,就在一個時辰之前,張元府中的侍衛,沖入宇文真府邸,大開殺戒,全府上下一百三十二人被殺,只有六人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