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石皇帝巴塞爾出于猜測以及政治需要,這幾年對哈默厄齊、本拉希莫有所疏遠,政治上也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但就軍事能力而言,巴塞爾對他們還是非常信奈與肯定的。
到底是往東還是往西,在這個問題上,巴塞爾一直偏向于往西,對此,哈默厄齊、本拉希莫兩人一直極力反對,不贊同發動對晉朝的戰陣,因此,巴塞爾對他們越發不滿,導致了更加嚴重的政治打壓,哈默厄齊、本拉希莫兩人相繼被明升暗降,兵權被剝奪,態度最為強烈的本拉希莫,更是被直接逐出了政治中心,徹底的空閑下來。
相比較本拉希莫,哈默厄齊性子靈活一些,政治上也成熟一些,在知道大局不可違,軍事戰略已經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哈默厄齊最終服軟,主動找到巴塞爾,請罪求的原諒,并希望此次進攻西域的戰爭,由自己來主持。
哈默厄齊這番作為,極大改善了他和巴塞爾之間的關系,緩和了兩人的矛盾,還是那句話,巴塞爾對哈默厄齊的打壓,猜忌與防備只是占據少數,最多的還是政治上的因素,作為皇帝,絕不可能讓手下的任何一個大臣,權利太大,兵權太盛,到了一定的地步,就需要打壓與減弱,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國度,都是一樣的。
猜忌歸猜忌,對于哈默厄齊的軍事才能,巴塞爾是絕對信任與倚重的,所以當哈默厄齊主動請罪,巴塞爾立即就是原諒了他,并且同意了哈默厄齊的請求,把十萬大軍交給他統領。
哈默厄齊讓人拿來地圖,放在地上展開之后,他看著地圖上那一座座城池與地勢,整個人陷入到沉思之中。
發動對西域的戰爭,和哈默厄齊的戰略思想與意圖,完全相悖,他多次勸說巴塞爾,趁著波斯帝國內亂之際,舉全國之兵,立即發動對波斯的全面進攻,就算滅不掉這個死對頭,至少也可以把波斯國內的混亂,攪得更加嚴重,雪上加霜,讓其陷入四分五裂,常年征戰的亂局,這對大石長遠的利益而言,是絕對最為有利的。
大石與晉朝如今是盟友關系,大石每年都可以從晉朝那里獲取很多的武器裝備與糧食,一旦這種關系破裂,大石的敵人,將從一個變成兩個,而且是腹背受敵,晉朝現在雖然衰敗,但它的整體國力,依舊不輸波斯,這是一個古老,并且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
最重要的是,哈默厄齊清楚的知道,現在的西域,對晉朝是何等的重要,說是其命脈都不為過,西域的淪陷,晉朝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聚集更大的力量,然后發動規模更加龐大的戰爭,到那個時候,雙方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哈默厄齊的想法與戰略,其實很完美,是一個非常好的計劃,他就是搞不明白,這么好的計劃,為什么就是得不到巴塞爾的支持,而且朝中絕大多數官員,都是站在巴塞爾那一邊,這讓哈默厄齊百思不得其解。
哈默厄齊沒有錯,反對這個計劃的巴塞爾等人,其實也沒有錯。
單單就軍事戰略而言,哈默厄齊的戰略意圖,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作為皇帝的巴塞爾,他不可能只考慮軍事方面的得失,而是要把政治以及人心,全部都是夾雜進去,進行全盤考慮。
經過哈默厄齊、本拉希莫等人的浴血奮戰,雖然幾次大敗波斯帝國,最終復國成功,但波斯帝國的根基并沒有被動搖,反而是越來越強大,畢竟開國之主,往往都是英明君主,巴塞爾雖然不是英主,但他也不是傻子,明白波斯絕非速亡之國,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大石是很難有機會撼動波斯帝國的基石。
而且大石雖然復國成功,但地盤就這么大,城池不過十余座,人口不足一百五十萬,國中的十三萬大軍,一大半都是本拉希莫的老本,以及哈默厄齊從西域那邊帶過來的,幾年的時間下來,巴塞爾盡了最大的努力與手段,也不過才招募到四五萬士兵而已。
巴塞爾心里有數,這十三萬軍隊,就是他全部的資本,在和波斯帝國長期的戰爭之中,自己這邊的軍隊,只會是越打越少,很難得到補充,而反觀波斯帝國,兼并了曾經的大石、月食兩大帝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兵源與錢糧,可以說是源源不斷,不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