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可以說各懷鬼胎的人,此時聚集在這中軍帳篷之內,那是淫淫一笑,品頭論足,都不安好心。
高句麗和薛延陀都建立了國家,而且疆域都不小。
但二者之間,卻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高句麗是匈奴的分支,大漢驅逐匈奴,消滅匈奴之后,匈奴要么北逃向那冰天雪地之地荒無人煙之地,另外一部分便是向南遷徙,兵找到了一處適合耕作的地方,因為長期與大漢交戰,文化的交流也必不可少。
在強漢威壓之下,剩下的一部分匈奴人就沒有了膽量侵略大漢邊境,失去了食物來源,在商人,大漢對外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匈奴人便逐漸的進化到了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建國,從游牧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
基本上可以說,完成了歷史性的蛻變,有了一定的自給自足的能力。
可是,這光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可不行,高句麗人懶,一部分人耕作,一部分還依舊想要不勞而獲,這就是現在高句麗的狀態,半游牧半農耕狀態,說自己自足,可一半的高句麗人,依舊過著依靠掠奪搶劫來維持生活。
這種威脅,可以說是西域諸國的通病,就是想搶,華夏國強,這些小叮當的國家便安分守己,什么和親,什么進貢,那是層出不絕。
可要是華夏國弱,這些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而現在就是華夏國弱的時期,剛剛盡力隋末諸侯亂戰,又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兩次大戰令華夏目前國力降到了冰點。
所以,這群白眼狼,不請自來。
而薛延陀本質上,還是游牧民族,匈奴當初在西域地獄寬廣,甚至一度擴展到了歐洲的羅馬,進入羅馬的核心之地。
匈奴人在西域遍地都是,同樣是經過了強漢之后,留在西域的匈奴人,羌,這些早期游牧一族,逐漸的轉變為胡人,再后來便是現在的突厥。
可以說,這就是一場種族的融合與分裂的漫長史詩。
在漫長的歷史中,有些匈奴人慢慢的融合為漢人,邊境之地,甚至在內地,都有這些人的蹤跡,而一些人,最終選擇遠離中原,變成了匈人,日耳曼人等。
最后剩下的,就是始終不想放棄故土,一次次消滅,一次次入竹筍迸發而出。
尤其是最后剩下的這個人,固執的要命,就是向不勞而獲,就是想靠著搶劫生活。
游牧的本質就是搶搶搶,搶到了就是我的,搶不到的我就眼饞的等到強大或者你虛弱的時候再繼續搶。
薛延陀便是這最后一種。
所以即便是此時的高句麗和薛延陀的聯合大軍,也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樣鐵血一塊。
彼此之間,那都是互相瞧不上。
但不管是本身就矛盾,還是互相看不上,游牧一族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聯合的快,今天能是殺兄殺父搶女人的仇人,明天再一看,說不定就能聯合在一起共同進攻的兄弟。
此時薛延陀與高句麗兩大聯軍前來,不用忽視。
而這支聯軍,更是不容忽視。
“告訴三軍將士,殺牛宰羊,犒賞三軍,吃飽喝足之后,今天,我們拿下幽州城,城內有有女人,有金銀財寶,細軟霓裳,誰搶到,就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