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諸葛亮面色有異,孫權直接先把問題拋給諸葛亮。
現在,孫策沒死,已經算是人盡皆知的秘密。孫家,不是只有孫權一個人能掌家。排除個人感情不提,前面說過的那些想當開國功勛的武將,想當皇親國戚的家族,一旦孫權透露不愿當皇帝的意愿,這些人很容易就會直接轉而支持孫策。畢竟大家都是孫家人,這不算背叛。
諸葛亮不清楚孫權到底想不想當皇帝,諸葛亮只知道這次的事跟孫權無關。可只要孫權不排除當皇帝的話,那當無路可走的時候,孫權也只能走上這條路。
所以,諸葛亮只能跳出框架,從另外的角度說服孫權。
如何說服孫權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打破朱然的前提。朱然剛才所言,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下,那就是孫堅一定會登基稱帝。
那如果孫堅并沒有稱帝呢如果孫權成功阻止了孫堅呢
于是,諸葛亮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他的觀點。跟朱然的直白不同,諸葛亮的分析顯然更加有條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換源a
第一,大義盡失。如今,漢室正統在江東,天下諸侯,無一不遵,唯有曹操被判定為反賊。一旦孫堅稱帝,首先從大義上孫家立刻就站不住腳了。不說曹操會乘機翻身,高舉大旗,就說那些忠于大漢的名人義士,恐怕也會盡失所望,棄江東而去。
第二,孫堅并不適合當皇帝。以前的孫堅如何,已經不重要了,現在的孫堅,隨時都可能發瘋發狂。一旦貴為人皇,卻做出一些非常離譜的事情,有失帝王威嚴,百姓大臣也會臉上無光。萬一再頒布一些有違人道的命令,屆時是聽還是不聽退一步講,孫堅就算已經不再發瘋發狂了,大部分時間都在發呆的他,真有能力處理家國大事真讓這樣的孫堅當皇帝,那孫家就算有再深厚的底子,也經不起幾年折騰。
第三,江東內斗之憂。孫權跟孫策,作為孫家雙杰,若為人臣,他們必然同心協力,互相扶持。可一旦關系帝位之爭,恐怕再好的關系,也難不保會生出間隙。這不是孫權主動退出就能夠退出的,那么多支持孫權的人,那么多孫權的親信好友,就算孫權自己不爭,他們也會幫孫權去爭這不僅僅是感情,同樣也關乎他們自身的利益,畢竟在孫權這里受重用,不代表在孫策那里就會受重視,這些人,包括他們背后的派系和家族,早就跟孫權牢牢綁在一起了。可以說,江東必然會分成兩大派系,無論孫權孫策兄弟感情多好,下面的人經常起摩擦,長久以往,恐怕也會出亂子。
以上,就是諸葛亮的全部論斷。
“有理”孫權也是當機立斷的類型,立刻拍板,“傳令下去,暫立獻帝之子劉馮為儲君,孫皇后垂簾聽政。同時,徹查獻帝之死,我倒要看看,到底誰在背后搗鬼”
“主公湖涂啊這諸葛亮就是妖言惑眾”朱然急道,試圖阻止孫權。
“我看你才湖涂,曹操現在聲威正旺,馬上就要成長為足以威脅我江東的對手,你們倒好,一個個現在就飄了。”孫權沒好氣回道。
孫權當然清楚,諸葛亮前面說的三條乍一聽唬人,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可怕。首先,大義,今時今日,真還有多少忠于大漢的名士或許有,但在貂蟬為代表的慈航靜齋離開后,已經很少很少了。并且孫權很清楚,這些人就算走,也絕不會投奔曹操,畢竟曹操跟他也就半斤八兩。其次,孫堅不適合當皇帝,肯定是不適合的啊,但孫權孫策都不是傻子,就算讓孫堅稱帝,那也就是個象征意義,不會讓他掌實權的。最后,那江東內斗,其實稱不稱帝,風險一直都在,不過,這風險是個緩慢釋放的過程,這個過程長到足夠讓他們滅掉曹操,一統天下,屆時,真起了摩擦也改變不了大局了。
所以,孫權其實更在乎的還是短期的影響。稱帝會讓人興奮,會讓人注意力集中,從而顧此失彼,忽略了真正的危機。這不管是不是曹操的陰謀,孫權都不能如了敵人之愿。
而且,一旦真稱帝了,該封王的封王,該拜侯的拜侯,屆時,大家身份都尊貴了,幾個人還愿意在戰場上拼命
沒錯,這些人拼了一輩子,想的就是功名利祿。可敵人未滅,你就提前滿足了他們的愿望,豈不是讓人沒了進取之心
非常簡單的道理,定金可以給,但尾款必須握在手上。
所以,就算再心甘情愿,孫權也只能咬著牙,狠著心,去阻止他的父親孫堅稱帝。
只是,現場誰都沒有想到,幾日之后,堂堂吳王孫權,江東一把手,居然被阻在了建業城,自家大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