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又說回來,盡管慈禧在繪畫上小有成績,但離大師二字還差十萬八千里呢。慈禧整天把畫拿出去顯擺,自己水平又不夠,時間一長,捉襟見肘。
慈禧也不是一般的敗家老娘們,敗家到她這個程度的,怎么會是一般人
慈禧靈機一動,有了好主意找代筆。
如此一來,她不就有源源不絕的作品,可以整天拿出去顯擺了嗎尤其是有資格為慈禧代筆的畫家,水平肯定比慈禧高,慈禧用來裝比,也更有面子。
長此以往,慈禧愈發依賴代筆,以至于今天流傳下來的慈禧畫,八成以上都是代筆。
慈禧招聘過好幾個畫師,在名義上,作為老師,教她作畫。但說白了,就是她的代筆,俗稱槍手。
代筆的畫,蓋上慈禧的印章,就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
慈禧的代筆畫家不少,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得慈禧歡心的一個,叫繆嘉惠,字素筠。
繆嘉蕙出生書香門第,通書史,能彈琴,善篆隸,工書畫。
她的翎毛與花卉兩幅作品,曾被兩江總督張之洞作為貢品晉獻給皇宮。十五歲時,她嫁到一個官宦之家,她的丈夫常把她當秘書用。
她丈夫經常從任上帶些文稿回家,讓她抄寫,有時還讓她起草文章公案。
可惜,婚后僅數月,丈夫就病故了,公婆也相繼離世。后來她投靠在西充做官的兄長,兄長官位低,工資少,她就靠賣畫補貼家用。
1889年秋冬,慈禧要求各省督撫推薦民間精于翰墨、繪畫的中年婦人,進宮為其伴閑,實際就是找代筆的官方說辭。
蜀督撫舉薦了繆嘉蕙,一路通關,最后由皇太后慈禧親自面試。
據說當時,她當場作了一幅皮袋和尚,發現慈禧無動于衷。
三思后,她決定以頤和園內的菊花取材,畢竟眾所周知,慈禧愛菊。
她作出了一幅秋韻深遠。那幅畫以爛漫花紅為深,茅亭相接為遠。石近水中,水遠石去。其秋韻十足,底蘊博厚。
見到這幅畫,慈禧差點樂得抽過去,知道自己撿到寶了。
面試通過,慈禧十分寵愛繆嘉惠,讓她陪在身邊伺候,并免其跪拜,月給俸二百兩白銀。
慈禧的藝術造詣勉強還能說得過去,繆嘉惠就是最大的功臣。她是一邊為慈禧代筆,一邊教導慈禧繪畫。名師指導,只要慈禧不是豬,進步必然飛快。
自然,繆嘉惠深知老佛爺不是一般的學生,她不能以老師自居,同時又得讓老佛爺的字畫有所進步,否則會招不測之禍。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慈禧太后喜歡畫長壽的仙鶴,她就得體地施教,并不敢讓慈禧覺得有教的味道,總之處處小心。
因此,她很得慈禧的歡心。
有一次,繆嘉惠發現慈禧很喜歡武則天,就畫了幅金輪皇帝袞冠臨朝圖,老佛爺高興到當即放下畫卷,在她的臉上輕輕摸了下。
就是這當眾一摸,使繆嘉惠在宮中的地位一升百丈。上至皇后嬪妃,下至太監宮女,見面都稱她為繆太太、繆先生、繆師傅。
在慈禧六十壽慶時,她命繆嘉惠著鳳冠霞帔,穿行于王公眷屬之間,可見她在慈禧心中的地位。
慈禧太后死后,隆裕太后執掌后宮,繆嘉惠在隆裕太后身邊待了一段日子。但因隆裕太后對書畫全無興趣,最終驅趕繆嘉惠出宮,回到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