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隨侯珠同級別的和氏璧被打造成傳國玉璽,此后流傳千年。
而隨侯珠,卻從秦始皇以后,便再無下文。
有人猜測,或許是秦始皇太喜歡隨侯珠了,于是干脆將它放進了自己的墓里,為自己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
這種說法一度占據主流,很多人愿意相信。
直到今天,隨侯珠現世。
這種猜測不攻自破。
真實的歷史,大概是另一番模樣秦始皇并沒有把隨侯珠放進自己的墓室里,它依舊在秦宮中。之后楚霸王項羽攻入咸陽,大肆燒殺劫掠,隨侯珠于戰亂中,不知被誰得到。
總之,自打秦朝滅亡,直到今天燕正卿亮寶,這期間,隨侯珠從未出世。
今日,隨侯珠再度出世,不光能開闊觀眾們的眼界,樹立文化自信,為華夏古玩行再增添一分厚重底蘊,還能驗證一個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
那就是隨侯珠,究竟是什么
千百年來,由于沒有人見過隨侯珠的實物,因此關于它是什么的探討,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從準南子中的蛇于江中銜大珠一句可以看出,隨侯珠應當是來自水中的珍珠。
而有人則提出了反對意見,聲稱珍珠是貝類動物的特殊膠體膠結起來的碳酸鈣晶體。每顆珍珠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碳酸鈣和百分之四左右的水分,珍珠表面是一層光彩的角質素,水分子多膠含在其中。珍珠就是靠了這水分使其閃亮生輝。晚上沒有光亮,珍珠是不可能發光的。而且,長期不使用的珍珠,容易跑掉水分,大約經過六七十年就會使水分失去一半,光澤大減,若再過六七十年就會變成一壞泥土了。由此可知,珍珠的壽命也不長。
如果是珍珠的話,過了這么久,隨侯珠早已該人老珠黃了,怎還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呢因此,隨侯珠絕不可能是珍珠。
除了珍珠說外,關于隨侯珠的材質,還有數種探討,有夜明珠說,有料珠說,有琉璃說,有金剛石說,有螢石說。
千百年來,除了珍珠說被否定外,其余幾個派別皆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也算是華夏古玩行學術探討上的一個激烈矛盾沖突點。
還是,到了今日,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說一千道一萬,什么都不如親眼所見。
身懷大氣運的燕正卿把隨侯珠找到了,它完整無損地出現在人們視線里。
不是珍珠,不是夜明珠,不是料珠,不是琉璃,不是金剛石,不是螢石。
它就是它,它就是隨侯珠。
沒有人知曉,這到底是怎樣一種材質。
就好比和氏璧,看上去無限接近于和田白玉。然而,和田白玉是軟玉,和氏璧卻是硬玉,跟和田白玉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燕正卿很享受站在聚光燈下被人們仰視的感覺,他手捧隨侯珠,喜不自勝,信心十足地向評委席看去,請求道“各位評委,請評定這一回合的輸贏。”
評委席上,鐘良和紀篪對視一眼,兩名百歲老者不約而同扯起嘴角笑了笑。包括以老狐貍為首的超級評審團,也人皆帶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