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輝煌,卻貪戀權力,自私自利,不肯舍棄自己創立的框架。
大禹之子夏啟,好比鐘良之子鐘杰,皆全力培養,做自己的接班人。
不同的是,大禹之子夏啟成功接班。
鐘良之子鐘杰,英年早逝,可惜鐘良其余的血脈都不如鐘杰那般驚才絕艷,沒辦法,鐘良只能公開尋找繼承人。
必須是聽話的繼承人。
陳宇的才能夠,卻不聽話,所以鐘良要打壓陳宇。
鐘良淡淡掃了一眼陳宇,旋即移開目光,不作任何表態。
陳宇想什么,他能不知道
知道又如何天底下,誰能令鐘良折腰
大禹是山海經的作者之一,乃陳宇亮出青州鼎碎片的重大爆點。
然而,堂堂青州鼎,九鼎中最重最大之鼎,何止于此
這樣一塊比啤酒瓶子底大不了多少的青州鼎碎片,仍隱藏著爆點。
爆點隱藏在其身銘刻的三個金色象形古字上。
大禹誅殺相柳氏,經過神話渲染,被記載于山海經中。
陳宇朗誦的那段古文,不光闡述大禹宰了相柳氏這一件事。
還有另外一件事。
即大禹殺了相柳氏后,用摻雜著相柳氏鮮血的腐朽泥土,鑄眾帝之臺。
所謂眾帝之臺,便是五帝臺。
大禹時代之前,便有三皇五帝的稱謂了。由于大禹是晚輩,且后來大禹開創了夏王朝,算是坐了王位,因此他并不在三皇五帝之列。
這里的皇、帝、王,皆是最高權力者的統稱,有區別,但區別不大。
夏、商、周的統治者皆稱王,春秋戰國時周王室衰微,各大諸侯也開始紛紛自立為王。
到后世的秦始皇,將皇與帝合二為一,稱皇帝,才正式使皇帝成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代名詞。
從秦始皇開始,王才成了皇帝之下一級的統御者存在。
當時的大禹肯定不知道這些,他鑄五帝臺,算是對三皇五帝中的五帝,這五位炎黃華夏人文始祖的紀念與供奉。
五帝臺在哪
不知道。
畢竟是泥土鑄造的土臺,怕不是早就被雨打風吹,湮滅于無形了。
華夏歷史上有很多謎團,五帝臺位置之謎算是其中之一。
不光山海經,凡是內容涉及到大禹誅相柳氏之事的古籍,全提及過五帝臺的存在。
五帝臺一定是存在的,至少是存在過的。
但它在哪兒,即便被雨打風吹,湮滅于無形了,也該有個確切坐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