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熱內盧接過巴西第一城市的擔子,不得不大量修建新的工業設施,彌補失去圣保羅的損失。
阿根廷爆人口的情況下,未來的南美洲人口未必不能超過北美洲,背靠更繁榮的南美洲大陸,阿根廷也許有機會獨立成長為世界一極。
……
在奧格蘭和巴西陷入困境的同時,阿根廷迎來了難得的機遇,不僅成功避免了戰爭的破壞,還通過向兩國提供低價糧食援助和吸納難民等方式,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和尊重。
科恩內閣在戰爭中表現的人道主義援助,讓很多巴西人和奧格蘭人得到幫助。
阿根廷廣域市改革成果越來越凸顯出來,框架搭好后,只需要往里面塞人就可以。
時間很快進入63年9月份,阿根廷國內經濟因為新移民大規模涌入,再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特別是北方地區的新省實力得到迅速提高。
在主政的地方省份中,不少優秀人才得到鍛煉,被內閣看重,提拔到內閣,內閣也派出一批批優秀人才幫助地方發展。
500多萬巴西混血裔和白裔的融入,給阿根廷帶來了全新的機會,科恩內閣從上到下,市政廳全面發力幫他們融入阿根廷,從就業崗位到住宅,都盡心竭力。
這些人就如同融入大海的水滴一樣,很快就可以變成阿根廷人。
阿根廷通過舉債發展工業化,但缺乏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一些高精尖的工業,如汽車工業。
63年阿根廷大學招生數量將增加到30萬的規模,其中有7成是理工科大學生,卻要4年后才能滿足工業化需要。
按照教育部的規劃,阿根廷大學擴張,新建將持續到1966年,新生規模維持到40萬左右,包括5萬留學生,成為世界主要的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其中理工科為28萬人,為工業化提供足夠多的人才。
教育部大幅度壓低文科專業預算,新建大學基本都為理工科大學,農業大學,綜合類大學也以理工學科為主。
為了加速新大學組建,教育部批準了一批依托老牌大學而建立的分校,如科爾多瓦大學圣馬丁分校,布蘭卡大學奧托分校,圣羅莎大學布蘭卡分校,圣馬丁大學瑪利亞分校等,這批大學收費較高,是公辦大學的三倍左右,但比私立大學便宜很多。
分校與校區不同,分校獨立辦學,由大學和當地市政廳合作,派出一部分資源,主管部門一般是當地市政廳。
校區則是大學因面積,校區大小原因擴張,仍然由大學進行管理,如布蘭卡大學擴張太快,原先的校區不夠用,又在阿爾塔區建立校區。
圣赫塞多次公開強調:“國家要實現經濟高速發展,更加依賴于工程專業人才而非律師。”
“法律的公平來自于法律體系的建設,法官隊伍建設,而不是靠律師的訴訟,加強對法律體系建設,有利于司法公正。”
阿根廷的中學和小學等基礎教育體系也需要同步擴張,各省市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提高勞動力的平均素質。
目前拉潘帕省的普及率最高,包括新移民在內,小學教育已經全面普及,中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升學率也達到9成以上,大學入學率已經超過了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