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成為阿根廷工業爭搶的對象,有的人才直接就定居阿根廷,開始了新的事業。
整體來說,南洋華裔的生存情況要遠遠好于原先的時空。
因為南洋的國家更多了,國家更小代表族群更小,針對性的情況變得更少了。
新加坡提前于1965年6月6日獨立,南洋出現第三個華裔占主體的共和國。
新加坡依賴轉口貿易,積極參與美軍后勤供應鏈建設,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馬六甲海峽優勢發展港口經濟。
這些華族占主體的共和國,生育率要高于其他南洋國家,讓當地華裔的優勢更加鞏固。
亞奇,新加坡,馬來亞,加里曼丹四個國家通過政策激勵、經濟資源與文化傳統維持高生育率。
馬來亞因為砂拉越和沙巴州并入加里曼丹共和國,失去了東馬,馬來族人口比例下降,不得不更加倚重華族,華裔在商業、政治上的話語權增強。
經濟依賴橡膠出口,提供稅務優惠吸引外資,但工業基礎薄弱。
新內閣總理大臣李定國出身軍旅,以馬來亞華族保護者自居,推行強制華語教育,引發馬來族群持續抗議。
還以復興鄭和遺產為口號,將馬六甲三寶山列為國家圣地。
馬來亞華族逐步滲透司法和議會體系,憑借商業網絡主導橡膠、錫礦貿易,議會席位占比從15%升至32%,首次進入內閣核心。
加里曼丹共和國在東印度群島三國中實力最弱,依靠美利堅支持維持基礎建設,與美國簽訂《軍事合作協定》,換取安全保障。
本土產業以林業和初級加工業為主,更不敢對華裔搞什么小動作。
通過《越南華裔安置計劃》吸引戰爭難民,開放坤甸、馬辰為自由貿易港以對沖新印尼壓力,西貢系資本重建坤甸金融業。
坤甸、馬辰港關稅全免,對沖新印尼經濟制裁,貿易。
加里曼丹國的華裔比例雖然提升至35%,但未形成亞奇式的主導地位,所以并不算華族國家,通過《多元文化法案》保障了本土華裔權益。
新印尼也是如此,隨著西邊的亞奇國和北部的加里曼丹國的強大,雅加達無力收回已經獨立的領土,阻止兩國加入聯合國的行動也失敗了,國際地位受制。
蘇拉威西的反抗也從未停止,分離勢力得到了菲律賓秘密支持。
新印尼在面臨強大國防壓力的情況下,也不敢亂搞,以免給兩國借口,因為收復了東面的大量島嶼,仍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
新印尼失去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后資源收入銳減,軍政府推行國有化政策,外資撤離導致經濟增長停滯。
亞奇共和國目前由軍閥統治,本族人口從63%增長到78%,控制了蘇門答的金礦與石油,通過走私貿易獲取外匯換取各種發展資源。
軍閥提供了安全穩定的環境,避免因為戰亂導致的生育中斷,而且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華裔難民。
亞奇最高軍事委員會由五大元帥組成,他們控制了亞奇人民聯盟,擁有20萬正規軍,以陸軍為主,進行了多次裁軍工作和軍隊整編,戰斗力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