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簡單寒暄了一番,才進入正題。
“相當順利,這次拉回來了不少舊設備,有合適的地方準備工廠了嗎老板。”
舊設備也比自己鼓搗出來的好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已經讓人安排了,問題不大,廠房就在4號港碼頭那邊,已經安排出來了,你明天就可以安排裝生產線。”
布城港4號碼頭,圣赫塞專門買了幾個大廠房,原先是做小麥倉庫的,足夠結實足夠大,現在自己建有點慢,現成的剛剛好。
“好的老板,我們這邊請了不少日本的機械專家,幫我們忙建設和調試生產線。”
拖拉機技術來自于日本久保田,摩托車技術來自于本田摩托車,能有人過來當然是最好的。
“好的,好好招待他們,額外的工資給高點,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阿根廷農業機械化未來看我們的了,對了菲利普,你有空去一趟科城,那邊的飛機制造廠曾經有不少產業工人,如果可以,把他們招募到布城來,我們阿根廷在這方面合格的工人比較少,現成的不用白不用。”
“是,老板。”
這絲毫不夸張,只要搞定拖拉機,這里開始將是未來阿根廷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建設時期,對于建設工業農莊,也將是巨大利好。
阿根廷十多年前還能自己生產拖拉機,現在只能從國外進口,價格真的貴。
而科城軍用飛機制造廠的拖拉機工廠和摩托車廠已經關閉了幾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拉來工人。
搞拖拉機和摩托車已經算得上是高科技產業了。
事實上早在19世紀末阿根廷的工業化雛形已經形成,隨著鐵路交通的發展,機車、軌道和設備帶動了冶金產業的發展。
看了下1887年普查的數據,僅布城就有4200家小型制造商,其中使用電力的企業有560家,廣泛使用電力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結果現在的布城,反倒是只剩下什么面粉廠、服裝廠之類的輕工業比較多了。
1923年,第一臺阿國產冰箱誕生;1922年,福特汽車在阿根廷下線;1927年,科城的飛機制造廠建成,這是阿根廷第一家高科技公司,不僅能夠生產運輸機、戰斗機,其下轄的十個工廠還可以制造飛機發動機、汽車、拖拉機、摩托車等等。
是的隸屬于藍派勢力的軍用飛機制造廠,除了飛機,還能搞汽車、拖拉機、摩托車,現在這些產品圣赫塞幾乎都沒聽說過了。
到1935年進行的工業普查阿根廷共有4萬家工業企業,擁有60萬產業工人,這一年是阿根廷歷史上,工業產值第一次超過了農業。
正是在制造業的需求帶動下,阿根廷鋼鐵產量出現巨大增長,石油完全自給自足,擁有兩條天然氣管道,發電量也迅速增加。
鋼鐵和石化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化肥、農藥和機械的現代化與供應,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
結果二戰期間,阿根廷又走上了倒賣資源的老路,紅杉化肥廠變成了紅杉有機肥工廠,其他也半死不活了。
在阿根廷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1946阿根廷政府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也稱為19471951年政府計劃,這是阿根廷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里程碑,核心是促進民族工業,增強經濟與政治的獨立,翻新鐵路和建設5300英里的新道路,耳熟能詳的“進口替代”工業化的經濟政策正是產生于此。
但事實上很快這些產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額外的高海關關稅政策,加上片面高福利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