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阿根廷北部的農莊,動輒幾千英畝的麥田和棉花田,100英畝確實有些不夠看。
水稻種植不同于未來農業在北部的小麥種植,對于人工的要求很高,因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都是美國法國德國蘇聯這些國家生產的,基本上都是用于小麥種植。
美國農業在20年代的時候,生產中開始普及拖拉機,也讓它進入了黃金年代,阿根廷目前除了大型農廠里,大部分地區沒有普及機械化,這也是雷恩拖拉機廠的巨大機會,只不過目前它也面臨著外國拖拉機的競爭,
阿根廷一下子對外開放了差不多10家外資拖拉機公司,而雷頓拖拉機廠并沒有什么明顯優勢,現在只是跟日本二流農機公司久保田有深度合作,引進了生產線。
給雷頓拖拉機廠的時間也不多了,沒有了這層保護政策,圣赫塞也不知道它能繼續堅持多久。
阿根廷沒有水稻種植歷史,而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搞水稻機械的國家是日本,圣赫塞剛好有跟日本久保田合作研發拖拉機和進口拖拉機生產線,只不過目前仍然沒有水稻收割機,種植機這種機械存在。
圣赫塞并沒有表現太多,這次來到離布蘭卡港一百多公里外的村鎮,就是為了帶這些人看看,學習一下水稻種植。
圣赫塞下車后,見到了農田的負責人,馬爾克夏加爾,負責這邊的水稻田建設。
“圣赫塞議員先生,歡迎來這里參觀。”
圣赫塞有提前跟未來農業打招呼,讓他們不要叫老板。
“你好,這次我帶人來參觀參觀,體驗一下。”
湯姆等人也下了車,看到了這邊的水田,還在灌水,有些好奇,圣赫塞沒跟他們說,他打算讓他們也試試插秧的感覺,憶苦思甜之類的。
從上個月開始,這邊已經開始準備開墾水稻田,墾造水田就是把荒地開墾改造成水田,未來農業有充足的開墾經驗,只是這不同以往,畢竟不是旱田那么簡單。
好在有充足的農用拖拉機,提前規劃好,可以把農田規整平齊,劃出長100米寬30米的標準水稻農田,而且普拉里國際還幫忙移民了不少水稻種植的農民,邊開墾邊學習,搞的還是不錯的。
然后修建水利灌溉設施和田間道路,科羅拉多河水資源豐富,今天剛好要進行最后一步,把開墾育肥過的田地灌滿水,變成真正的水田。
灌水需要持續一天時間,直到水田不再吸水了,才可以開始準備下一步工作。
后期還要準備研制出了聯合收割機、高速插秧機以及一些大中型的農業機械,秧苗的培育也要實現工廠化。
馬爾克認真的介紹這些水田,遠處還有不少華人在進行指導,種水稻不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
100英畝地基本都是手工插秧,就等水田弄完,其實水田也麻煩,特別是地下的老鼠洞這些,沒有堵住的話,水就白白流走了,因為水利設施不完善的緣故。
圣赫塞也認真了解,這些水稻品種都是實驗品,100英畝劃分好幾塊。
晚上的時候,在這邊過了一夜,這里是個普通的小鎮,第二天一早。
圣赫塞早早起床,準備去插秧,也帶著這些同伙們體驗體驗生活。
這些都算是他的一批重要班底了,阿根廷大部分地方仍然以農業為主,如果不懂這些,以后確實也就很難把阿根廷整合起來。
從布蘭卡港以南,很少有大城市了,這里擁有豐富的農業潛力。
“部長圣赫塞議員,我們真的要下去種田嗎”
湯姆有些不太習慣,這些優秀的年輕人,大多都是來自于城市,能來到布蘭卡港已經是付出了巨大的勇氣,真的下田插秧,那算是大突破了。
“試試,確實挺不錯的,這個不算什么。”
圣赫塞穿的是襯衫西褲,他挽起袖子和褲腳,從田埂邊走下水田,沒有滑膩的那種感覺,只能算是生田,不是熟田,水田的泥土也經過拖拉機破碎多次,肥力比較普通,事態比較緊,他拿起用布條扎好的秧苗,熟練的拋向遠處。
手上拿了一把,轉過身去,面對田埂,算好間距,開始一步步后退插秧,這次從菲律賓、泰國、南韓、越南、柬埔寨、日本這幾個地方運輸過來的十多個優質水稻種子培養種植,進行試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