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里全是亮閃閃的珠寶首飾,珠寶在手電筒的照射下,光芒更加耀眼奪目。
里面有近現代風格的首飾,也有明清時期的風格老舊的頭面,但無一例外地是,都鑲嵌著各式各樣的珠寶。
紅寶藍寶祖母綠,珍珠翡翠瑪瑙石,水晶琥珀和鉆石。
而且這些寶石的成色都不錯,鑲嵌工藝也很精細,并不是那種金店隨便就能買到的大路貨色。
不過這些首飾,明顯沒有進行整理分類,亂糟糟地推在箱子里。
項鏈手鐲攪成一團,長耳環又纏著項圈,耳釘戒指也是一串串的。
盡歡看了幾眼之后,就把箱子放到一邊,繼續看別的箱子。
接下來的好幾個箱子,都跟第一個箱子大同小異。
大都是些珠寶首飾和零散的金條金表,東西的成色卻遠遠趕不上打開的第一個箱子。
成色不好又沒有研究價值的首飾,盡歡是看不上眼的,瞧了兩眼之后,就把箱子收進了空間。
沒想到后面的箱子才是重頭戲,盡歡打開了一個大箱子,箱子里裝的全是各種包裝用的錦盒。
把這些錦盒一一打開,發現除了少量的花瓶和香爐,大部分是以茶具為主的小型瓷器,而且還基本都是宋朝時期的茶具。
五大名窯自是不用說,五大窯的瓷器,每一樣都是可不可言。
但其中最多的卻是龍泉窯青瓷和越窯青瓷,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日國人對青瓷格外推崇。
日國多地博物館,甚至把青瓷定為鎮館之寶。
這跟日國的特殊歷史,和日國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系。
日國茶道興盛于十六世紀的戰亂年代,日國武士希望在茶道中尋得一方寧靜,所以曾經留存在日國的龍泉青瓷,便成為這些武士眼中的靜謐之物。
不得不說,日國的審美情趣很矛盾很極端,如果說青瓷是靜謐之美的話,那箱子里存放的各種窯變斑紋的建盞,美感卻是璀璨耀眼的。
幾十年后,存世的宋朝古董建盞,基本都是日國,足以見得日國人對建盞的追捧。
拍賣價格動輒幾百上千萬,卻仍舊是一盞難求的建盞,盒子里居然就有八只,也不知道是怎么搜刮到一起的
八只建盞的斑紋不一,器型也有所區別。
油滴束口盞數量就占一半,四只建盞是一樣的束口器型,油滴的斑紋樣式和顏色卻不一樣,各有各的美感。
一只鷓鴣敞口盞,器型類似斗笠杯,斑紋圓圓的,像一顆顆珠字,立體感十足。
兔毫斂口盞有兩只,一只是金兔毫,一只是銀兔毫,兔毫疏密有致、邊界清晰,層次分明。
最后一只是曜變撇口盞,里面的斑紋是影影綽綽的光暈狀,盞內捉摸不透的光彩,有深不可測的神秘感。
建盞里面光暈斑痕,就像是浩瀚燦爛的星河宇宙,日國把曜變建盞形容成“碗中宇宙”,也是十分恰當的。
這只曜變建盞,用“極品”來形容都是辱沒,曜變建盞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不世出的寶貝。
據君臺觀左右帳記里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君臺觀左右帳記成書于十六世紀前期,足以見得曜變建盞在當時已經被封神。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權貴的浮華生活看不慣,而權貴的浮華中有一樣事物特別顯眼,那就是茶道。
于是朱元璋一道命令下來,也就是三禁止“禁止大盞、大壺喝茶,禁止使用茶餅,禁止喝抹茶”。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嚴苛皇帝,鐵血的政策一頒布,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須遵守這個規矩。
不能再喝抹茶,不能再用大碗大壺,建盞的市場需求迅速下降。
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全民追捧的建盞,就好像在我國的歷史上消失無蹤了。
這就樣,建盞以其特殊的稀缺性,在收藏界掀起建盞大熱。
油滴建盞和兔毫建盞已經足夠珍貴,在拍賣會上動輒幾百萬的拍賣價格,讓很多家資豐厚的收藏家,都會望而卻步。
曜變建盞這種珍品中神品,更是不世出的寶貝,有幾個被世人所知的建盞,都被妥帖收藏在博物館內,根本沒在拍賣會上現過身,
私人收藏,誰要有幸獲得一件曜變建盞,也會死死捂在手里,輕易不會示于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