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顯得比實際年齡的大的老人,頭發因前半生艱辛,白了一半。
即使后來周楫讀書勤工儉學賺到錢,也按月寄回去,她還是養成了節省的習慣,舍不得花錢,也并沒有聽周楫的,好好養自己。
要不是周楫后來參加工作之后,回家幾次,都買好補品回去,他的母親估計還不肯吃。
看到蕭遙,周媽媽十分高興,不住地打量著蕭遙,又跟她說周楫小時候過得苦,希望蕭遙和周楫以后相互扶持。
聽著這樣交代遺言的話,蕭遙有些手足無措,但還是點點頭“我會的。我們會一輩子不離不棄的。”
離了周媽媽跟前,暗中跟周楫商量,帶周媽媽到京城看醫生。
如今兩人手頭還算寬裕,支付醫藥費應該沒問題的。
于是兩人很快收拾了東西,又雇了人幫忙,帶著周媽媽去了京城,住進了京城的醫院。
京城的醫生果然了得,幫周媽媽治病治得還不錯,幫被縣城醫生斷言只有一兩個月的周媽媽延長到一兩年。
在這兩年里,先是蕭遙和周楫結婚,接著是蕭博結婚,總算都成家了。
為了大家住得方便,幾人商量后,又在旁邊買了一塊地皮,多蓋了一個小別墅,兩家分開住。
只是這么一來,大家手頭上的錢幾乎就花光了,幸好年底又有分紅,生活水平才沒有下降。
周楫的母親走了之后,周楫很是難過了一段時間。
蕭遙陪著他走了出來,之后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
歷史的洪流夾帶著不可逆轉的光陰滾滾而過。
那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港島回歸了,華國仍然在山姆國的打壓中奮力前行。
華國和毛熊國的關系重新好了起來為了一起對抗山姆國,這是必然的選擇。
蕭遙擔任副司長滿三年后,被正式任命為外交部發言人之一,經常對外發言。
她對國內的輿論環境其實很不滿意,而炮制這種輿論環境的人對她,似乎也不大滿意。
國內到處充斥著華國必輸論,哪哪哪全都不好,不像外國,哪哪哪都好。
就蕭遙聽過的,就不止一件事了。
最出名的,就是早些年的夏令營的較量了。
這種種聲音讓很多人開始反思,開始懷疑自己,甚至于,開始羞于說愛國,仿佛那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是很愚昧的事情。
對此,蕭遙只想翻白眼。
不過她是外交部發言人,代表著外交部,甚至代表著華國,所以即使心里白眼翻到天上去了,臉上還是一派溫和,只在發布會上說應該說的話,不該說的,一句都沒有多說。
不過她心里,對國內的輿論環境十分不滿。
而且她也很清楚,炮制這種輿論環境的人,對她也挺不滿的。
要不是她讀書時代有一批文人支持者,一直支持到現在,估計她的口碑也會受到影響在這個年代,一本正經地說愛國,維護自己的國家,會被很多知識分子嗤之以鼻的。
他們覺得,國家那么多缺點,你們不思量著批評批判譴責,反而一口一個愛國,這是不讓國家改正的溺愛現象啊。
還有一批人則認為,國家哪哪哪都落后,山姆國哪哪哪都先進發達,還有民主自由,那才是他們最向往的國家,華國根本比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