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看到這人看著自己發愣,眨眨眼,又問“這位貴客”
張公公見皇帝失態,心中納悶,忙上前,笑道“這位小公子,你是馬先生的關門弟子么”
馬先生是天下出名的大儒,幾個弟子都頗有建樹,因此即使遠在江南,京中眾人也知他收了關門弟子。張公公看蕭平年紀,覺得他應該就是馬先生的關門弟子。
蕭平施了一禮,點頭應是,并循例說了些謙遜的話。
張公公贊揚了蕭平幾句,心里嘀咕,這小公子看起來很是面善,不知何時何地見過,不過他想了想沒想出來,便再次看向皇帝。
這一看,發現皇帝的神色十分復雜,不由得猜測皇帝是不是也覺得平哥兒生得面善卻想不起來像誰,不過只是他是個太監,雖然好奇,皇帝不說,他也不好問出來。
這時皇帝上前一步,低頭打量著蕭平的小臉,問“你叫什么名字”問完意識到太唐突了,便又加了一句,“馬先生的弟子我都見過,只是卻不曾見過他的關門弟子。”
蕭平本來覺得他問得奇怪,但聽完他補充的問題,又覺得沒什么,便說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問皇帝是不是來找馬先生的。
皇帝點點頭,說道“這姓蕭的頗多人杰啊。像蕭大夫,還有這位小公子,小小年紀,便已經是馬先生的關門弟子了。”
護送蕭平的小童聽了笑道“都是一家,平哥兒是蕭大夫之子。”
皇帝吃了一驚,眸色也瞬間變得幽深起來,面上露出訝異之色,問道“原來平哥兒竟是蕭大夫之子么”
想到太子對蕭遙有情,再看看平哥兒那張小臉,皇帝心里頭的想法更多了。
蕭平點點頭,請皇帝入內。
皇帝一邊隨蕭平進去,一邊問道“為何平哥兒跟蕭大夫姓”除非入贅的人家,不然孩子不會跟母親姓,若說蕭平的父親姓蕭,這也不可能,因為同姓不婚。
蕭平隨口說道“我那父親不是什么好人,我便不同他姓了。”
皇帝再次適時露出訝異之色“哦那平哥兒的父親此間在何處可還有聯系”
蕭平道“已經故去。”說完問起皇帝此番找馬先生有什么事。
皇帝和張公公都聽得出蕭平只是不想談他那父親的事,因此故意轉移話題。
張公公偷偷瞄了瞄皇帝,生怕皇帝生氣。
皇帝卻并不生氣,反而覺得這孩子看著雖然年紀小,但是還挺敏感的。
他怕再問會引起蕭平的懷疑,當下跟著轉移了話題,說明來意,又以問答的形式考究蕭平的功課。
越是考究越是吃驚,平哥兒如今這年紀,已經熟讀三百千并且深入理解了,論語也讀完了,問意思也回答得頭頭是道,最叫人拍案叫絕的是,他對書中的理解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皇帝想到或許是馬先生的見解,當下又問“這些都是馬先生教你的”
蕭平說道“有些是馬先生教的,有些是跟我娘學的,還有些是跟我娘這些年行醫自己領悟的。”
皇帝聽了便問“那你可有與馬先生不同的見解”
蕭平點頭“自然是有的,不過我們求同存異。譬如馬先生很認同孔子那句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我并不認同。”
皇帝越聽越吃驚,忙問“那你是怎么想的”
蕭平道“天下有道便出來做官,天下無道便隱居不出,這太消極了。若所有有識之士均如此,那還有誰愿意站出來改變這個世界我個人淺見,不管世道如何,始終盡自己的一份力做官,能治理好一個小村子,也是對黎民百姓的貢獻。”
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但蕭平這年紀能說出來,殊為不易,皇帝這么想著,又問“若天下無道,根本不給你做官的機會呢”
蕭平說道“其實我要表達的是,不管是否做官,重要的是愿意挺身而出做些什么,而不是像個隱士一般避世而居。像我娘,也不曾做官,可是,她以自己微薄之力,救過許多人。再者,若辨證論的話,無道則隱這話,隱藏了世道給人做官的機會,只是我不肯做,因此,你這假設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