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的修為不弱,與范琦相仿。但若是被打中,也有一壺好吃的,立馬就敗了一半。
那徐良會不會任由這東西集中他答案是,他沒得選。他躲不過范琦這一擊。
范琦開始發招他就已經發現了,也不是沒有能力躲避。可是他的對手是范琦,注定躲不過。哪怕他那時立馬反應,最后也沒法躲過這一招,而且還有可能增加變數,給自己增添危險。
范琦之所以叫三劍雪落就跟寧夏那個簡單的想法一樣。三劍就要有血落下的意思,泛指范大公子的一個系列大招,他也因此得名三劍雪落。
“雪”作“血”。真的是為了好聽罷。
這也是范琦的成名劍法,殺傷力極大。只有三個變招,卻能瞬間奪人性命。
范琦剛才在釀招之時不是沒有機會打斷,但是徐良卻沒有這么做。因為他一動的話,那就立馬落入范琦的圈套,對方會立馬變招,形成第二個劍招取他性命。
若是他被這第二變招牽制住的話,對方就能使出最后一招,一招致勝。屆時他沒有絲毫反轉的機會。
這個劍招是個變化性很強的招式,針對各種基礎攻擊,能夠應對不同的情況。
不看準,不鎖定一個人的話,對方是不會發動此招式。只要招式一發起,幾乎是劍無虛發,可以說是一大殺招。
很多應變能力稍弱,或是心里素質不好的劍修立馬就被這個劍招套住,瞬間落敗。
而范琦就是靠著這個成名劍法一路殺神殺佛,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可以說,這個劍招就是范琦三劍雪落的靈魂
徐良沒有調查過范琦,關于他的一切都是聽說的,對于他的厲害之處更是無從得知。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一些小道消息罷了,還都是關于他如何如何聲名顯赫的。
關于他厲害在哪里,有什么厲害的大招,徐良都無從得知。
范琦今日使出的招式他更是聽都沒聽說過。他之所以沒有落入圈套攻上去完全是根據他豐富的經驗自行分析的,徐良判斷若是他出手阻隔劍招必將落入對方無所不在的劍芒中。
徐良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但是他卻沒有對應有效的方法抵抗范琦的攻擊。硬著頭皮扛是最好的辦法。
只要想法子撐過這一招。等劍招發出,范琦要發起第二次,那就需要等合適的時機,還需要時間。屆時就又成了他的主場。
可是這樣的大招以血肉之軀硬扛,怕只是一個死字了。徐良當然不好蠢到這樣做。
他將手上的佩劍空懸,口中念了什么,然后這柄劍就分成了無數個虛影,無縫連接,形成一鐵桶裝的防護,將徐良的身影淹沒在里頭,看不見人。
范琦抿了抿唇,似是在權衡。但最終那個高高懸掛著的藍色靈力筒還是擊向徐良所在的方向,直直打上徐良以劍構成的劍陣上。
這樣兩種力量對碰,自然看誰的力量更深厚。
圍觀眾人都看到那個藍色的靈力筒擊中徐良的劍陣,就像是水潑進去了一樣,消匿在劍陣中,隱隱可見激起的層層靈力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