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過于脫離實際的想法,不過波德先生會提出這一看法自然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波德先生自身的家族沒有參與到建立工廠賺取財富的行列中來,這和波德家族的地位和歷史有關,波德家族的歷史甚至比王室更為悠久,他們擁有過量的財富,從數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很少參與政治,而是專注于對哲學和神學的研究,因心此哪怕新技術變革的那幾,年簡直稱得上天上掉銀幣,波德家族也并未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畢竟他們真的富有到可以無視天上掉銀幣這種事。"
"這讓波德先生很難意識到,消滅機器究竟會遭遇怎樣的阻力,直白一點說就是,哪怕是蕾娜女王當時想要消滅機器,她都是在與幾乎全國的大小貴族為敵,僅有幾個類似于波德家族的既古老又傲慢的家族會無所謂。"
"波德先生會產生這一想法的另一個理由是他在神學上的造詣,眾所周知,光明神提倡靜二不提倡動,教廷長期以來更是將這點印入了所有人的腦海中,所以波德先生看見那是烏朗的混亂狀態,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是蕾娜女王不遵循光明神的教導,執意要做出''改變''帶來的災難。"
"而與波德主義相對的自然就是凱西比徹主義,他認為烏朗當前的亂狀是由于底層工人的短視造成的,他提出,新技術雖然會造成短時間內的工作崗位減少,但自然而然地也會帶來新的工作,比如紡線廠的出現讓原本在家中紡經的人失去了工作,但紡紗量和織布的大量提高也會帶來新的丁作崗
位,比如洗刷棉花的工作,等等。"
"而且他們看到了工廠制度為烏朗帶來的經濟騰飛,不過在這一點上凱西和比徹有一點點的分歧,凱西先生更傾向于將經濟發展歸功干工廠制度,而比徹先生認為技術革新是唯的要素。"
"不過這點分歧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在應當采取的對策上達成了一致,他們兩人都認為,女王應該采取更加強勢的姿態,或者說,他們認為女王的強勢錯了方向,強勢地壓制工人是無用的,她應當強勢地為所有失去生存技能的人安排新的位置才行。"
"這是烏朗內戰的第一階段中,主要涌現的兩種思潮。"
"另一種思潮因為只是一種同情的情緒,缺乏明確的論述,而且與掌握言論的階級的立場相違背因為他們希望起義軍成功,所以并沒有受到過多關注,只是一種對被壓迫者的樸素同情而已,不過這種樸素的同情中,后來孕育出了許多別的思想。"
"烏朗內戰第一階段的三種思潮中,并不包含對政體的思考,一方面是因為王權的存在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還沒看到王權制度已經徹底不管用了的信號,在內戰的第二階段,才有更多人將目光放在了對政治制度的思考上。"
"蕾娜女王在刺殺中失蹤后,懷特軍雖然還沒有攻入王城,但成功的情緒依舊蔓延開來。"
"同時,董如女干的失蹤讓干城陷入了混亂與分裂中,保王黨,趁機想要上位的人,還有默不作
聲溜走同時希望起義軍能成功的人,這些人再加上起義軍,讓烏朗亂成了一團。"
"那幾年的歷史簡直透著一股子荒謬氣,每隔幾個月,王位上就得換個人,有時候是起義軍成功,有時候又是保王黨成功,棉花換茬都沒他們那么勤快。"
"不過最重要的事,那些持有樸素同情情緒的知識分子看見了起義軍們自己當國王的模樣。"
"他們意識到,如果王權制度不改變,哪怕是受壓迫者登上王位,其余受壓迫者的現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相對遠離戰火紛爭的知識分子們開始討論起了怎樣構建一個更好的政體。"
魔法世紀一世紀雜談,安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