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結束了,但輿論的發酵卻才剛剛開始。
坦誠地說,這部電影就是很簡單的將一個希臘神話人物的生平,以電影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說白了,這就是拍了一個很單純的希臘神話故事。而這個故事既沒有諸神之戰那般宏大,也沒有諸神黃昏那般悲壯,更不曾有什么人與神的抗爭,這就是一個美少年被神明們爭搶的故事。
菲爾斯既沒有想過要深化主題,也沒有想過要借此給予觀眾什么大道理一般的教育。他只是將神話故事拍了出來,他甚至都沒有對神話故事進行什么改編。
實際上這個故事本也就不需要改編,因為阿多尼斯的故事本身就足夠精彩。他能從口口相傳的時代流傳至今,也證明了這一點。
衡量一個導演的能力的,從來都不是什么近景遠景、燈光特效,能夠拍好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導演能力的最好體現。
而最后阿多尼斯的那一抹微笑,其實完全是來自于米克斯的臨場發揮。
菲爾斯覺得也不錯,就將其保留了下來。
也正是因為這一保留,米克斯的顏值,與觀眾們的超乎菲爾斯想象的閱讀理解能力,兩者交織之下產生的化學反應絕對是爆炸般的。
首映結束后沒多久,阿多尼斯的笑容,阿多尼斯愛誰等詞條就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占據著各大社交平臺。
都不需要做過多的闡述,只需要將米克斯在電影中的形象往平臺上一掛,頂級美人帶來的關注絕對是空前的。
想當初,因為想著要將米克斯的顏值作為秘密武器,電影宣傳海報上都沒有出現米克斯的臉,現在看來,這一招還真說不上是走對了還是走錯了。
畢竟如果當時直接將米克斯的臉作為宣傳點之一,吸引來的關注與熱度絕對爆棚。
但是過早的將米克斯的顏值暴露,電影上映時的驚艷感又不免會打上些許折扣。
伴隨著大家對美人的好奇,阿多尼斯在各個院線的排片率直線上升,畢竟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而這樣的美人,一刷過后,怎么能不二刷,二刷過后,三刷、四刷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一刻,大家好似人均美神,充滿癡迷的追逐著美麗的少年。
而現實中的少年似乎比阿多尼斯還要難追,不管電影熱度如何,米克斯從頭到尾都不曾出現過,他甚至連首映禮都不曾參加。
這放在其他演員身上,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抨擊點。不過考慮到大家現在對美人的狂熱程度,沒有哪家報社會在這個時候“頂風作案”。
因為這根本不是什么原則性的錯誤,這充其量也就是耍大牌,有些人甚至可能將其視為對方個性的體現。
這個時候將這個報道出來,可能瞬間就能被群眾們自發洗白,毫無用處不說,還白費功夫。
與其如此,不如將其暫時留著,等到日后遇到什么合適的機會一起爆出來,豈不是更加有效。
不過主演暫時不能噴,但導演卻還是可以的。
在電影首映的第二天,一篇篇的抨擊導演的文章就已經新鮮出爐了。
記者們都不是傻子,不會跟正在為美人癡迷的觀眾老爺們對著干,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抨擊導演,畢竟導演又不是什么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