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的計謀見效十分,但局部戰術優勢改變不了巨大的兵力差距。過去拉曼帝國的學者在記載戰爭的時候曾經使用過這樣的句式“他們贏得了每一場戰役,但卻輸掉了整場戰爭。”,這個句式過于經典,以至于文化傳承極大受他們所影響的西海岸諸國也沿用至今,而它所用僅僅一句話囊括了的,卻是戰爭其龐大的復雜性和諸多要素的考量。
在外行人,或者自認內行的人眼里頭,上面的這句話或許會是愚蠢而又自相矛盾的。
因為按照慣性思維來想的話,贏得了每一場戰役,又怎么可能輸掉整場戰爭但會做出這種結論的人,很明顯地搞錯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他們的思考方式局限于棋盤之類的對抗游戲之中,在這樣黑白分明的世界里頭戰勝對手就是唯一需要做的考量,因而只需贏得每一場戰役,自然也就意味著徹底的得勝。可現實是更加復雜的,現實當中的戰爭從來都不是目的而僅僅只是一種手段,它是政治或者利益的延伸,不論是為了權力、領土、礦產還是商道,戰爭都是為了達成某一目的而發起的,并且通常都是作為最終手段動用。
而自這個定義進一步擴展,不同于棋局游戲上單純的勝與敗,現實中的“輸”和“贏”,自然也就有著更為復雜的定義。
若是以二十多年前的奧托洛洛安戰爭為例洛安人盡一切可能地以弱勢兵力奮力迎擊取得了諸多堪稱輝煌的勝利,但沒有任何戰爭是可以不死人的,本就在兵力上面處壓倒性劣勢的洛安人,在一場場戰役當中不知保存實力,拼命追求勝利,最終的結果就是在奧托洛人的大軍兵臨城下之際,以騎兵聞名的他們,竟然只能完全依靠步兵和弓手出門迎擊。
如是的這種不從長遠考慮,不保存實力導致消耗過度輸掉戰爭本身的方式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發起戰爭目的是奪取某處商業要鎮,最后卻因為步步緊逼不給對手留余地,結果對方在絕望之下付之一炬這樣的,從目的上而言也屬于“失敗”的情形。
我們在看待戰爭的時候不能只擁有簡單的棋盤式黑白勝負思維,鉆牛角尖一條路走到黑往往沒有什么好的下場。亨利和萊斯基深諳此道,而僅僅只是經驗不足的愛德華和他麾下的北地貴族們亦是如此,他們明白過分追求場場得勝會帶來的結局,為了達成真正目的有的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并不能夠被所有人都接受,缺乏有效的軍事管制體系令北方軍在撤離的過程當中損失了更多兵力,乃至于軍隊的高層都有一些聲音質疑后撤是否明智,假如拼死戰斗的話興許損失的軍力反倒更少。
所幸亞希伯恩二世有著高壓鐵血手段和王權,愛德華這邊則是有著壓倒性的人望,因而在王子殿下本人對于亨利還有萊斯基大公的堅定信任下,整支軍隊依然能夠高效地按照計劃進行。
而這又回到了我們最初的問題上。
亨利的一個計謀改變不了雙方懸殊的兵力對比,它或許在這以后會令許多嗅覺敏銳人士注意到成建制的魔法龐大的戰爭潛能,但放在眼下的情況之中,這僅僅只是更為龐大的戰略部署當中的一環罷了。
北方軍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