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的武裝劍誠然是優秀的武器,但它只適合配合盾牌使用。單手揮舞的劈砍力道結合更短的長度,各方面都限制了它無法成為重型武器。
而在面對的敵人有能力擊碎盾牌的情況之下,這種被動式的防御作用堪憂,不如干脆。
舍棄盾牌,以雙手持劍。
“叮叮當當”的敲打聲響起,水力推動的機關連帶著大錘一陣一陣地升起又落下,將熾熱的鋼鐵捶打成型。
這里是當今整個東海岸最出色的鐵匠所聚集的地方,因為隕石所帶來的優質鐵礦使得蘇奧米爾人自很早以前就擁有比帝國人還要出色的盔甲與武器。
人口的稀少使得他們更加善于運用工程技術來解決問題,加之以附近存在的侏儒在技術方面的合作,蘇奧米爾人在金屬技術加工上面的能力最少要領先帝國半個世紀。
想來。
也只有基于這樣的條件,才有可能誕生這樣的武器吧。
“呲”
紅亮的金屬條被用夾子夾住放入油槽之中,因為尺寸的緣故鐵匠不得不專門制作了一個新的陶缸確保容納。
理論上來說這是任何金屬武器制作的最后一步,淬火硬化可這一次卻并非如此,在油淬之后,鐵匠將其取出檢查,隨后放在了一旁風冷,徹底涼下來之后卻又重新放回到了爐子之中。
旁邊的資深學徒細心地控制著木炭覆蓋在上方,待到燒至合適溫度之后再度取出。接著放置到一長條形鐵鍋之中,鍋底有少量木炭控制溫度,鍋內則是有一層油脂,劍刃就在其中緩慢冷卻。
帝國的鐵匠在制作武器時沒有這第二步,蘇奧米爾人稱之為回火。
武器在淬火之后會硬化,但是過于堅硬的鋼材會像是石頭一樣易碎,所以淬火時運氣的成分極高。需要掌握極為合適的鋼材甚至于淬火液體的溫度,確保它足夠堅硬不會輕易卷刃,卻又不要硬得過頭砍點東西就片片碎裂。
古往今來為求一把恰好處于這個平衡點的寶劍,帝國的鐵匠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有走火入魔者一心覺得是淬火材料的問題,甚至殺死自己妻兒放血以至親的血液作為淬火的液體,謀求以這種特殊迷信手段獲得合適的寶劍。
而這個難以被攻克的問題,蘇奧米爾人拆成了兩個部分就輕松解決。
首先燒到較高溫度,淬火迅速冷卻提高硬度。接著燒到較低溫度,然后在維持一定溫度的緩慢冷卻,將硬度降低。
如此一來他們將自身的容錯率大大提高。控制好兩次處理的溫度便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穩定性,令海茵茨沃姆湖畔出品的刀劍盔甲,成為帕德羅西帝國高層貴族都趨之若鶩的優秀裝備。
步驟有序地進行著,在回火完畢之后粗開刃的部分由另一名資深學徒接手。將木軸接在水車上以后轉盤粗磨石就動了起來,含碳量相當高的劍刃與之接觸火花四濺,小心打磨完畢之后再由鐵匠師傅本人收尾。
隨著工序的進行磨石越來越細密,到了這一切結束時整體已經打磨成極高的拋光程度蘇奧米爾人稱為“佩里”處理,意思是“鏡子”,顧名思義,如此精細打磨的金屬表面幾乎可以照出人的臉來。這是蘇奧米爾流行的基本防銹處理,做成這樣的金屬表面若是有血跡之類的臟污可以輕易抹去,不容易殘留在表面形成銹蝕。
裝上尺寸放大的直護手,用木錘子砸到位,嚴絲合縫的護手跟劍刃完美結合。之后再將纏繞好羊皮的木柄和配重球準備好。但卻不安裝,而是先把加長的劍莖末端重新放入爐子當中燒紅了,緊接著戴著厚牛皮手套將二者快速組裝,配重球裝上以后趁熱將凹型鑿子套在劍莖上,將末端敲打成蘑菇狀,鉚住整把劍。
半個月的時間。
工坊四人的辛勤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