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少爺賜教。”比彌次郎稍高一些約莫有一米七幾的這名青年鞠了一躬,緊接著也擺出了握刀的姿態。只是不同于彌次郎愛用的中位,他將刀舉在了較高的位置,顯然是打算利用身高上相對的優勢從上方襲擊。
在場的人里頭懂行的都一眼就判斷出了這一點,而彌次郎亦是如此,但他并未就此改變自己的姿態。一來是中位起手式可攻可守十分均衡,二來哪怕他也用高位起手式,因為身高的差距這會變成以己之短擊敵之長,反而陷入劣勢。
他懂得自己的缺陷在哪,至少在對手同樣運用的是月之國武術的情況下,彌次郎是知道如何去應對的。
之前面對亨利的時候,賢者擺出來一個他完全沒有見過的招式就不知如何應對那種情況大抵還是孤例。但雖說南蠻異邦的武技確實有所不同,大家都是兩手兩腳的人,一些基礎的套路仍舊是沒有太大差距的。
所以彌次郎當時的失敗并不完全在于技術實力上的差距,而是心理層面。
他應當做的,是以不變應萬變。先行等待賢者出手,在確認了攻擊距離和大致的招式之后再從自己已經學會的武技當中,找尋相應的克制手法。
當然,知曉這一點的我們的賢者先生是否會暴露自己的攻擊距離與劍技也是一個疑問。但總而言之,彌次郎萬萬不該做的事情,就是為了甩去心中因為對亨利當時擺出的起手式一無所知感到的不安而盲目突進。在不知道對方會怎樣運用武器的情況下,拉近了距離,就等于葬送了自己可能會有的反擊機會。
他仍是個少年人,缺乏年長的劍客所應有的那種沉穩與冷靜,以自己的脾性而非技巧駕馭手中的劍,因而本來正常發揮或許可以再打個兩三回合的,卻因沖動而被輕易撂倒。
但這種情況顯然也并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彌次郎是個會反思的人,他不是一味桀驁不馴的那種經典的無能公子哥。他會思索,會學習,會有所改變。
月之國有句古話叫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轉譯成里加爾的通俗語言,大抵指的就是有才能的人哪怕只是一段時間未相見也會有著長足的進步,切莫一直抓著對方過去的錯誤與不足不放。
彌次郎顯然是符合這句話語的人。
也或許是對戰的對象是自家內部十分熟悉的武士緣由,他在意識到對面的那名年輕武士擺出了克制自己的起手式之后,就并未像是第一輪那樣直接發起攻擊,而是試探性地進退了幾次,都是以小碎步配合呼吸,顯然是仍在溫存體力。
兩個人就這樣像是一起一伏的天平一樣左右搖擺著,中間有幾次拉近距離,但彌次郎并未直接靠近到可以發起攻擊的程度,只是試探著,不停地靠近擺出要攻擊的模樣卻又并未真正進攻。
比起當初和亨利的對戰,他變得冷靜了許多。
這個做法在持續了幾次之后顯然奏效了,對面的年青武士仗著自己體格更高大向著彌次郎主動發起了進攻。他同樣邁著小碎步拉近距離,在靠到攻擊距離時便以一個大上段的下劈直接雙手延伸至最長的范圍,用木刀的刀尖部分襲向了彌次郎。
青田家的小少爺只能后退,因為他身高更矮的緣故臂長也不及對方,要拼攻擊距離的話在武器能夠到對方之前就會被命中。
但他卻也并未立刻一步大退,而是用小碎步在極限距離內避開了攻擊之后,就從側面重新拉近了距離。
這是瞄準了上段攻擊的弊端而制定的戰術,上段雖然劈砍勢大力沉,但將雙手舉過頭的動作明顯而且幅度很大,這意味著你可以預先做好躲避的準備并且抓緊時間趁對手刀尚未收回時拉近距離
但有了這樣的缺陷,和人武士自然也有解決的手法,只見那名年輕武士刀尚未劈到底就立刻翻轉手腕變成一記斜撩就朝著打算在側面突進的小少爺再度襲來。
“是一閃”
“可以啊,阿勇,你小子劍術精進不少”圍觀的武士當中再度發出了一陣贊嘆的聲響,而彌次郎則是緊急錯身用手里的木刀“咔”的一聲擋住了年青武士勇的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