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之下武士們哪怕弓術再好也難以發揮,而且森林地形復雜,對于弓箭射擊來說命中難度大大增加。
兩條腿的人是跑不過四條腿的狼的,這些家伙的耐力也很充足,一旦打算逃跑,以人的腳力根本追不上,而騎馬又會被復雜的植被所阻礙。
打不著又追不上不說,一旦有誰在追逐的過程當中落單,那么這些家伙也肯定會回過頭來亮出爪牙。
高風險低回報,加之以武士們攜帶出門的箭矢有限,雖說在山賊一戰過后盡量回收并且也從山賊的庫存里搜了一些出來,也依然有1到2成左右的箭矢徹底損毀無法再次使用。
武器和甲胄都是會損耗的,刀會有缺口,會卷刃需要打磨。倘若不細心保養使用方式又出錯的話,折斷也是常有的事情。
人和馬的體能也都有限,夜里實在不是人類尤其是騎兵這種重型單位可以肆無忌憚地行動的時間。而若是到了白天,這些狡猾的狼估計又會保持更遠的距離,它們聽力與嗅覺皆十分敏銳,不似人類那般依賴光照與視力,而它們也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
只能選擇以不變應萬變,用滴水不漏的防備、警戒,成本更低不那么消耗人力與物力的驅趕代替斬盡殺絕,等到他們離開這片區域或者拖的時間足夠長了,這些狼就會轉移目標去獵殺其它獵物。
討論的結果,最為合理的搭配顯然是讓夷人的優秀獵手與武士還有足輕等于附近設立篝火哨崗。
他們所在的這塊高地一面靠水,但余下的所有地方都是平緩的山坡,因此哨崗必須最少設立3處。
設立起來的篝火附近被擺上了小馬扎以供疲憊者暫時休息,每個哨崗都被安排了兩名夷人獵手以及三名武士兩名足輕。武士和夷人都是帶著弓的,而足輕則是持長矛警戒。
他們從柴堆里取得了一些一握粗,一米五左右長度帶有分衩的木棍,將另一端削尖并且在上面掛上了蠟燭燈籠。
這些木棍被安置在篝火外幾米遠的地方,并且點上了長明耐燒的蠟燭,以擴大照明范圍,提早察覺動靜。
月光終歸是不靠譜的,一片晴朗時確實亮如白晝,但被云遮住的話就什么都看不見了,而武士和夷人獵手們也并不是賢者,沒有出色的視覺,就需要用其它辦法來補全。
但這種準備歸根結底仍舊是財大氣粗物資充足的武士們才能采用的手法。能夠燒好幾個小時的蠟燭雖然不至于貴到平民買不起,大部分農民也依然會對其小心謹慎地節省使用。絕不會這樣一次用上好一些,而且直接就掛在了外頭讓它燒到干凈。
總而言之,有了個頗具威脅的尾隨者之后,隊伍的方針也必須作出一些改變。這一段時間大抵夜里都不會很好過,但些許的疲憊可以回復,一旦失去了馱牛失去物資或者有誰失去生命了,卻是更大的損失。
篝火與燭火緩緩搖曳,而在這一夜里,武士們又更進一步地開始感受到夷人獵民的出色之處。
盡管在武藝和操守還有團隊合作上面他們確實無法與武士相提并論,但要討論對付野獸的方式,長時間枯燥又讓人心慌的荒野守夜之時如何保持清醒,他們卻又一個個如數家珍,令結伴的武士們學習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