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點左右,正當蘇德雙方在幾個區域打得難解難分之際,德軍第389步兵師摩步營第3連連長希達上尉,帶著他手下的187名士兵,繞過了蘇軍在硅酸鹽廠的防線,悄悄地進入了沖溝,準備通過這里前出到伏爾加河岸邊,擾亂蘇軍的后方。
為了對付蘇軍的伏擊或阻擊,希達上尉把部隊分成了三部分,兩個排行進在沖溝兩側的溝沿上;而他則率領剩下的部隊,走在沖溝的中間。如果蘇軍在溝沿上有埋伏,行進在兩側的部隊就能及時發現,并與之展開戰斗;而蘇軍如果在溝里進行阻擊,那么走在兩側的部隊,也可以利用地形的優勢,居高臨下地攻擊溝內的蘇軍,掩護溝里的部隊突破蘇軍的防御。
不得不說,希達上尉的安排是非常合理,一旦和蘇軍遭遇,就算不能取勝,也可以全身而退。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當部隊沿著沖溝走了一兩公里后,希達上尉發現沖溝越來越深,深度從最初的兩三米變成了七八米,而且還有更深的趨勢。
見此情形,擔心因為地形變化而導致聯絡不便的希達上尉,做出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他命令原來行進在沖溝兩側的部隊,都進入了溝底,合兵一處后,繼續沿著堆滿爐灰渣的沖溝向東前進。
連隊又向前走了半個多小時,忽然傳來密集的槍聲。走在隊伍中間的希達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暗想不好,遇上俄國人了。他連忙叫過一個通訊兵,吩咐道“你到前面去看看,出了什么事情”
沒等通訊兵離開,先頭排的排長已經派了一名士兵回來向希達報訊“上尉先生,前面有俄國人的陣地,我們已經和他們展開了交火。”
希達側耳聽了片刻,發現前方只傳來了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證明俄國人并沒有什么重武器,讓他多少感到安心一點“俄國人有什么樣的工事”
“俄國人用礦車和沙袋堵住了路口,并在后面一棟兩層樓的建筑物里,架設了機槍,把我們壓制在路上無法前進。”士兵趕緊回答說“上尉先生,排長讓我轉告您,只要有幾門迫擊炮,就能快速地摧毀俄國人的防御工事。”
對于自己部下的請求,希達上尉覺得是非常合理的,連里裝備有五門5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每門炮配備了50發炮彈,假如把這些炮彈一口氣都砸在對方的工事上,那么自己的部隊就能輕松地突破防線。
想到這里,希達叫過迫擊炮排排長,讓他率人去支援先頭排,務必要用炮火摧毀蘇軍的防線,而連隊開辟出一條通往伏爾加河的通道。
迫擊炮很快就部署到位,隨著迫擊炮排排長的一聲令下,五門迫擊炮同時向蘇軍簡陋的陣地開火。德軍的炮兵都是訓練有素,在如此近的距離上,他們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連續兩輪炮擊,就將蘇軍堵住路口的沙袋工事炸出了好幾個缺口。
原本被蘇軍火力壓制,趴在地上或躺在爐灰渣堆里的德軍士兵一躍而起,端著槍跳過地上的傷員或尸體,朝正遭受炮擊的區域沖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