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翊卻好似很怕自己會被她打斷,自顧自地一直說了下去。
“我不希望因為我對將軍的愛意,而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對待,或是一些不該有的揣測。”
亂世之中,她畢竟也還要活下去,希望自己能夠活的舒服一些,能夠盡量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李媛翊這樣冒失地闖了進來,又忽而說了這樣的一番話,觀若其實是覺得有些措手不及的。
相信旁人于她而言曾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經歷過蕭翾之事,經歷過梁帝之事,她并非是能夠被幾句言語輕易地打動的。
真要論起來,其實李媛翊一直都是一個令她覺得有些奇怪的人。
上一次在丹陽城,她來找她的時候,也令她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她一直以來都被人教導,愛是索取,是占有,是獨一無二。
像梁帝,像蕭翾,甚至像晏既。哪怕是她自己,她沒有這樣無望地,無私地奉獻自己去愛一個人。
但她覺得自己或許也應該去接受旁人的不同。多一個朋友,而不是把一個無辜的人當成敵人。
她不會這樣對待一個女子的。歸根到底,其實也只是她們還不夠彼此了解而已。
李媛翊見觀若一直沒有說話,也覺自己方才的一些話或許是有不妥當之處,心生后悔之意。
正欲開口于觀若道別,落荒而逃,便見觀若回身,拿起了案幾之上的那本冊子。
她就像是沒有聽到李媛翊方才的話一般,“這本名冊是我身邊的侍女桂棹整理出來的。”
“上元宮變之后,宮內折損了不少的嬪妃與宮人,如今仍有梁帝曾經的低位嬪妃三十七人,宮娥兩百余人,并三百名內侍。”
嬪妃、宮娥、內侍,沒有什么人是很好安排的。更何況他們都來自五湖四海,戰亂之時要回到家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內侍又與常人不同,若回到民間生活,恐怕要遭人恥笑,一生都抬不起頭來。
“李六小姐從前是如何幫著明之安排城中的戰俘的”
觀若望了李媛翊一眼,坦坦蕩蕩地同她對視著。她忽而又覺得,這其實就是最好的回答。
她方才說了那些話,究竟是期待她回答什么呢
回答她她不會把她當作敵人,往后對她也不會心有芥蒂,又或是她始終沒法接受晏既身邊有她這樣的一個人存在
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她放松下來,開始侃侃而談,“從前處理城中的戰俘,大多數都是清查好身份,確定其中不會有什么人的奸細之后再行安置。”
“而那些戰俘又與行宮之中的不同,她們大多都是原本就居住于那座城中的,并不需要如何安排。”
“等戰爭過去,他們自然又會過上原本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可如何讓那些亡國之妃,沒有皇帝侍奉的宮人們按部就班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行宮之中的情況自然有所不同,所以我想,我們應當將她們分類之后再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