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南河省海州市張莊縣小李村。
李大壯一大早就去地里轉了一圈,等著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
到了屋頭,就碰見弓著腰在菜園收拾的親媽張貴芬。
張貴芬已經六十來歲了,這年歲聽說在城里已經能吃上退休飯,但在農村,還是要干活的。
李大壯快走了幾步,一邊進菜園,一邊說“媽,讓我來就是。“
張貴芬挺起了腰,站了好一會兒,眼前才由黑變亮,這會兒李大壯已經接過了鋤頭,開始翻土。
她就站在旁邊問“地里怎么樣“
李大壯頭低低的,聲音里充滿了無奈“還能咋樣,天這么旱,正是長苗的時候,從去年冬天就沒下雨了。咱村的地又在河道下游,前面幾個村為了澆地都做了土壩截留了,就靠壓水井挑水澆地哪夠我看今年不成了。“
張貴芬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她只是還抱著點希望罷了。
她也擔心,但這個時候,卻不能再給兒子添亂,而是問“老支書怎么說他們這也太欺負人了這是不給咱們村活路。“
李大壯嘆口氣“老支書都往幾個村跑了好幾趟了,人家嘴巴上說得好,都是兄弟村,不會這么干,可是土壩是一點不拆,只是好聽罷了。這時候,都想著自己的地,哪里顧得上咱們“
張貴芬聽著就生氣,“他們怎么能這樣就不怕咱們告到公社里去“
李大壯終于將這一分地鋤完了,停了下來,抱著鋤頭跟他娘講“媽,現在公社不好用了,你忘了上面出臺的文件,要搞經濟。現在掙錢是最重要的。“
“咱們上游的幾個村,小王村燒磚,大楊樹村賣腐竹,柳河村更厲害,拉了生產線做零配件,人家都掙大錢了,也是縣里的標兵。只有咱們村,老支書膽小管得嚴,啥也不讓干,現在窮的叮當響,人家才不怕咱呢。“
一聽開廠子的事兒,張貴芬也沒話說了,她勸道“別怪老支書,歲數大經歷得多,他有他的道理。“
李大壯心想窮的媳婦都娶不上了,要道理有什么用。
不過這個跟老一輩的人說不清,他扭頭問起了家里的事兒,“晴晴醒了嗎“
晴晴就是張貴芬的大女兒,李大壯姐姐李紅梅的獨女。
提到外孫女,張貴芬眉間皺得更厲害了,“還睡著。你說這造的什么孽啊。我恨不得扒了老何家的墳,問問何老實,怎么教的兒子“
老太太說的是李家的一樁傷心事。
這事兒其實一開始,還是一件喜事呢。
當年李大壯的父親李楠和在家里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就去闖了關東。路上認識了隔壁柳河村的何老實。
兩個人是同鄉,一路上互相幫襯,總算活了下來,還娶了媳婦。
等著回了鄉,兩家就定了親事,李楠和的長女李紅梅和何老實的長子何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