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熙這會兒已經站到了保衛處前,問了看門的人一句“同志,我想找銷售科史佳林科長。”
看門的是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人,探頭一看就問“史佳林他是科員啊,怎么叫科長了”
何熙是按著后世的報道找人。
從1982年起,商品經濟興起,產量擴大,包銷占比減小,導致很多工廠開工不足,一些有頭腦的廠長學會開始走出去不是坐在原地等著訂單,而是去了解用戶需要什么,再生產什么。由此擴大了生產,提高了效益。
何熙翻看那時的報道,有不少開拓者。
這位海州柴油機廠的史佳林也是做的很好的一位。
滬城離得太遠,何熙就瞄準了他。
就是沒想到現在史佳林還沒有提干,她說“對,就是史科員,我們這不是尊敬嗎”
對方看了何熙一眼,“你們找他干什么”
何熙回答“我們是村辦民營廠,想買點機器。”
大叔人不錯,解釋說“那不成,我們廠子的產品都是賣給國家單位的,不零售。你們這樣的來的多了,沒人能買到,別費心思了,回去吧。”
李仲國想說點啥,人家把玻璃窗拉上了。
何熙又問了兩次,人家倒是態度不錯,但就一句話,不用找,沒用。
這會兒下班的工人都走光了,天也有點暗了,李仲國又郁悶又著急“那怎么辦”
何熙本也沒準備今天能做什么,只是認認路,她指了指旁邊“那是家屬院吧,走,咱們先找個住的地方。”
這會兒商業不發達,海州又不是沿海發達城市,壓根沒什么小旅館,招待所又住不上。不過何熙和李仲國人長得好看,嘴巴又甜,兩個人合力堆著璀璨的笑容,拿著村里的介紹信問了一路,終于找到個愿意收留他們的人家。
一晚上五毛錢,不包飯菜。加飯菜的話,是一人一毛。
自此,何熙和李仲國每天都分頭晃蕩,找這位史佳林的信息。
當然,李仲國問,何熙就回答在江城柴油機廠聽說的。這都是一個系統的,李仲國也沒懷疑。
何熙人長得好看,就在家屬院里跟大娘大媽們套近乎,李仲國則去認識了幾個家屬院的待業青年,三天下來,終于打探到了一些有用的線索。
海州柴油機廠銷售科科員史佳林,28歲,大學畢業,頭腦靈活,技術過硬,自從他分配到海州廠,業績節節攀升。
他沒結婚,沒女朋友,天天工作。住在單身宿舍,不過每天航線不確定,畢竟銷售需要出差也多。
這會兒他就不在海州,要兩天后才回來。
何熙守株待兔,史佳林還沒到,倒是收到家里來電報小清河斷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