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信就是挺煩這些大廠子的傲慢感,對,他們設備舊,產品少,人才也少,可這樣就不能想進步了
難不成因為本身低,就只能原地踏步不思進取
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荒謬。
徐海信也是這么說的“許廠長,我敬你是前輩,所以不說粗話。不過我不同意你剛剛的說法,現在說什么都沒用,你不會信,我也懶得跟你扯。我知道你想要回項目,既然你對江城廠這么自信要什么呀,你們這么有信心,也參加啊。
我徐海信就一句話,咱們大比武見站在同一平臺上,看看我們海州廠,到底有沒有資格來參加比賽看看我們海州廠,到底行不行看看咱們兩個廠,誰更合適”
但他說的慷慨激昂,可并沒有讓許燕勝觸動,反而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年輕人,就是太好勝了。”
所以,這天何熙在圖書館看最后一本廠史,一抬頭,看見的,就是一肚子氣的徐海信。
徐海信也沒打招呼,而是直接將她的筆記本拿了過來,仔細翻了翻,何熙記憶很好,不過還是習慣的喜歡寫在本子上。
內容都很有條理,建廠后每一臺機器引進,每一次技術創新都列的清清楚楚,哪年發生的事兒,現在是否還在用,這臺機器或者這個技術是領先還是落后行業水平,當然,海州廠真沒幾個領先技術,都是用紅筆寫的落后五年,十年。
除此之外,還記下了是誰主導的,是誰落實的,上面寫著一個個姓名。
徐海信看的是一會兒難受一會兒高興。
難受的是,就這個攤子。
他不是不想大刀闊斧地改革,破釜沉舟地創新,可是廠子上千人,調頭哪里容易。牽一發動千軍,他束手束腳,這已經是他四處逢源,折騰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高興的是何熙。
他真沒看錯這丫頭。
第一次見面,何熙對氣缸套就侃侃而談,有條有理簡直驚為天人。
第二次沒見,不過九封信也讓人驚艷,一臺發動機雖然體積不大,但涉及到方方面面,何熙幾乎沒有短板。
第三次見面,就是今天了。
他剛剛在門口站了許久,別的看書的人早就發現了,只有這丫頭始終低頭深入其中,半點沒發現,這專注力,也可解釋她年紀輕輕怎么就這么厲害。
現在這筆記,更是讓人驚訝和動容,要知道,這些機器技術可橫跨幾十年,廠史上可不會寫著現在最先進的是什么,但何熙就是知道,這就代表著,她學識的深度厚度足夠。
最重要的是她對海州廠的用心。能想到看廠史了解整個廠子的現狀,真是有心了。
他將筆記本還給何熙“這是了解的差不多了”
何熙點點頭“差不多了。”
徐海信直接坐在了她對面“說說你的印象”
何熙直接把筆記本合上了,這些東西都在腦子里了“海州廠從1938年建廠,前身其實不是機械廠,而是一家碾米機廠,1960年增加了發動機生產線,改為海州機械廠,1970年才更名為海州柴油機廠。
現在整個廠子有兩個車間,裝配一車間,裝配二車間。還有一個分廠熱處理廠。
裝配一車間只生產t185發動機,電機和組裝t185系列拖拉機。裝配二車間主要生產其他系列發動機。熱處理廠主要是生產余熱進行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