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凱備戰的同時,楊棕派人前去聯絡了白馬氐的族長張禹。
張禹通過楊棕的來信得知皇甫嵩早就被大漢皇帝罷免,且叛軍成功擊敗官軍占領涼州之地的時候,張禹很是懊惱。
隨后,張禹給楊棕回了一封書信。
楊棕看完張禹的回信后他也是明白了武都郡內發生的事情。
緊跟著,楊棕立即派人再次聯絡了張禹,并邀請他共伐武都郡太守王凱。
張禹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決定答應楊棕的邀請共伐王凱。
楊棕在得到張禹的肯定答復后,他當即便和張禹約定好了時日。
三日后,楊棕率領三千士卒從羌道出發朝著下辨縣進軍。
與此同時,張禹也是率領了三千士卒從武都道出發朝著下辨縣進軍。
在得知張禹和楊棕一同出兵向著下辨縣趕來后,王凱立即讓秦瓊加快了修筑城墻的速度。
待羌氐聯軍兵臨下辨縣城下時,秦瓊也是終于趕工完成,將城樓修高了一些。
看到下辨縣的城樓比往常高了一些,楊棕頓時對著張禹說道“張族長,你看這城樓,想必那武都郡太守早就不放心你了吧,不然不會加固城墻,我之前邀請你加入叛軍,誰知你竟然還不去,這下好了吧,兩頭不討好。”
張禹聽到楊棕的挖苦后,雖然很是不悅但并未接話,因為確實是他自己鼠目寸光了,以至于錯失了讓白馬氐部發展壯大的機會。
見張禹并未接自己的話,楊棕也不再挖苦張禹了,而是說道“張族長,武都郡太守可是有三千軍隊”
“沒錯,確實是這個數,因為王凱奉行的是精兵策略。”
“精兵別笑掉我的大牙了,官軍如此精銳還不是被人多勢眾的叛軍擊潰,戰場上看的不是士卒的武力,而是士卒的多少,不然的話叛軍勢力早就被官軍剿滅了。”
聽到這話,張禹并未辯駁,因為他自己并沒有奉行精兵策略。
又看了看下辨縣的城樓,楊棕和張禹合計了一下,便開始就地安營扎寨。
在王凱身邊的秦瓊見到羌氐聯軍開始扎營,他立即對王凱說道“主公,據末將觀察,羌人和氐人的營寨并未在一起,末將認為我軍此時可出營突襲,定能大獲全勝。”
“叔寶何處此言”
“主公,之前末將出使白馬氐部時曾聽聞氐人和羌人速來不合,此次張禹和楊棕聯合,看上去兵力強盛,實則隱藏禍根,若我軍趁羌氐聯軍立足未穩之時發起突襲,氐人和羌人不合的情況必然暴露出來,到那時,主公可一戰徹底平定武都郡內的勢力,從而達到自守武都郡的目的。”
“叔寶且容我想想,若是突襲不成,我們便徹底沒有了根基。”
“主公,末將愿立下軍令狀,必拿楊棕和張禹的人頭來見。”
見秦瓊竟然愿意立下軍令狀,王凱頓時了解到了秦瓊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緊跟著,王凱說道“叔寶,那就拜托你了。”
“末將定不辱使命。”
領命之后的秦瓊當即點齊了兵馬準備出城突襲。
再說楊棕和張禹下令安營扎寨后,氐人士卒和羌人士卒頓時摩擦不斷,因為氐人和羌人素來互相看不順眼。
張禹和楊棕雖然知道雙方的士卒難以共存,但畢竟要攻打下辨縣內的王凱,所以他們只是下令禁止械斗,卻并沒有過多的干預,結果卻導致氐人士卒和羌人士卒的火氣越來越大,差點就演變成了內訌,幸好張禹和楊棕及時出面阻止才未造成更大的損失。
可是之后,楊棕和張禹只得徹底分營而立了。
得知這個消息后,秦瓊頓時欣喜過望,因為分營而立正是他秦瓊所期許的,只有這樣,他才能魚目混珠,讓氐人和羌人自相殘殺,這樣他才能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