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晟思索良久,道“暫緩,組織再審計”
宏泰和旭園聽說工程款手續被暫壓,且還要再審計,立即派人到程庚明那邊大吵大鬧,此時朱正陽已暗中查明兩家公司法人代表都是縣里混江湖的小馬仔,幕后主子正是劉副縣長的兒子,劉桂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工程技術員出身的劉華,憑借精明的商業頭腦、夸夸其談的口才,以及善于鉆營、比常人厚上三分的臉皮,先后擔任工程助理、工程隊長、建筑公司材料科科長、建筑公司副經理、經理、建設局副局長,結識本土派大佬陳冒俊后更是如虎添翼,不到兩年擠走原局長撥正,然后提拔副縣長。在肖治雄已當上常務副縣長,眼看進常委無望的情況下,陳冒俊聯合其它本土派大力舉薦,讓劉華硬是以常委副縣長身份進入領導班子。
幾十年官場生涯使劉華深知一個道理混官場太難了如履薄冰地前進每一步,對上要奉承討好,看領導眼色行事,稍有不慎就被打入冷官,從此升遷無望;對下小心提防,不能落下把柄,收點禮撈點錢還得三思而行,弄不好一份舉報信要折騰幾個月。
兒子不能走自己的老路
從當建筑公司經理開始,在他授意下,劉桂文秘密注冊了十多家公司,起初僅僅分包建筑公司經營范圍內工程。之后劉華的官做得越來越大,胃口也越來越大,劉桂文暗中控制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工程不論大小,一律通吃。若有不知趣的外地建筑商來搶生意,就不惜低價中標,先把對方擠出黃海。
在劉氏父子精心經營下,縣里建設局、交通局、審計局,以及大小建筑公司、審計事務所等干部子弟紛紛加盟,編織成一條組織嚴密、分工精確的利益鏈,無論哪個工程,都少不了他們活躍的身影,通過暗中運作攫取暴利。
相比而言,方晟主持的沿海觀光帶建設算是塊硬骨頭,在富有經驗的怡冠公司協助下,制定了一整套要求嚴格、監督周密、嚴防串標的招投標體系,前期劉氏父子毫無準備,憑老經驗辦事,結果鎩羽而歸,在利潤率的公路建設和橋梁工程中一無所得。
眼看景區工程全面拉開,劉氏父子坐不住了,決定用低價競標方式打壓對手,外來施工單位成本高,如果再沒賺頭自然乖乖撤退。然而方晟引入省城和梧湘兩地事務所進行工程審計,以及明顯帶有方晟色彩的“再審計”霸王條款,使得他們心存忌憚,只敢把中標價控制在一百萬之內,這樣便于操作。
廣種薄收,只要跟審計事務所串通好,以他們嫻熟的手法一百萬工程賺個三十萬沒問題,單沿海觀光大道和連接公路七個標段就凈賺兩百多萬,還不錯。
誰料到方晟真是火眼金睛,這樣天衣無縫的手法都能看出破綻,還要求再審計。劉氏父子自然明白,他們做的工程根本經不起推敲,何況是作風踏實、技術力量雄厚的省城事務所。
找程庚明吵鬧只是開頭戲,接下來在劉氏父子周密策劃下,幾十名工人及家屬跑到縣府大院前上訪,打出標語
“方晟,還我血汗錢”
“中央三申五令不準拖欠農民工工資”
“不送紅包,拿不到工程款”
“我有孩子,我要養家糊口”
加上一大幫中年婦女呼天喊地的表演,頗取得很多市民同情,更有好事者悄悄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一時間流言四起,都是對方晟不利的議論。
上訪風波未平,第二天早上有討債民工爬到縣城最高的商業大廈樓頂,揚言拿不到工錢就跳樓,公安、武警、消防、電視臺紛紛趕到,負責安全的副縣長馮昆明在大批官員簇擁下也及時抵達現場,路上他已得到授意,把事情攪得越大越好。
“民工兄弟,快先下來,無論什么事都好商量,生命是寶貴的,不值得拿生命換錢”馮昆明拿著話筒喊,“縣里正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及時償付工程款的問題,但解決問題需要時間,方書記也正在趕往縣城的路上,不要著急”
民工叫道“我不管方書記圓書記,就要拿到自己的工錢”
“工錢肯定會給,但有個統籌解決的過程,不能沖動,正府是有誠意解決問題的工程款不是個小數目,涉及的民工也不止你一個,我們既要符合流程,又要遵循財務規定,嚴格按合同辦事,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特殊的、個別的情況也會區別對待,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工作也要講人情味,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