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以正式代表身份坐到氣勢宏大的會場,方晟不免有些激動,準備偷偷拍幾張照片做個紀念,卻見身前、身邊、身后領導干部們都神情自若,淡定得仿佛在地方開座談會似的,暗自汗顏,自責還是年輕沒見過世面
正府工作報告還是桑首長做的,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即將繼任大位成為一號,每次間隙掌聲格外熱烈,桑首長也看出這一點,不時頜首微笑,顯得溫和而平易近人。
聽完報告便是分組討論等程序化的內容,接連等了好幾天,終于,期待已久的機構改革和領導人人選醞釀名單分發到各代表團
為保密起見名單并非人手一份,而是各代表團召集人組織代表們召開閉門會議,講述有關方面提名原因、機構改革成因等等,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也就在這時,方晟頭一回知道將要成立國家層面的外事管理委員會
從建國伊始,中國全盤照搬前蘇聯的政體格局,包括大正府小外交。前幾十年建交國家不多,對外交往也寥寥還體現不出來。隨著朋友圈的擴大,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提升,掌握足夠多的話語權,小外交模式愈發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諸如歐洲,外交部長都位列內閣之首,有的干脆由副首相等兼任;美國國務卿只負責外交,直接對總統負責,幾乎是除了總統之外最有權力的人物。
美國國務卿跑過來跟我們的外交部長會談就有些尷尬了,因為權力地位不對等啊。中美建交是周總理親自接待,很多事他能拍板,別人說了不算;后來互訪活動大都由分管外交的副總理率隊,外交部長實則淪為辦公室主任之類的角色。
如何解決這個困擾
近幾年來人大代表不斷有提案,大都傾向于從政務院分離出來。此次成立外事管理委員會基本貫徹了這一思路,而且考慮得更加完善。
外事管理委員會主任由國家副主席兼任,這是合理的,在三位一體的模式下副主席主持國家層面外交事務,相當于國務卿。
委員會合并了原外交部、國臺辦、港澳辦等多個部門,形成真正意義的大外交。
機構設置完全在意料之中,但一正兩副三位負責人提名則令所有代表都頗感意外
提名名單是主任燕昭城即原四號燕首長;副主任于云復、吳曦
合理之處在于,燕首長在最高層就分管外交,如今退出正治局行列便以純粹國家領導人身份對外交往;吳曦擔任副總理也分管外交,于云復長期供職宣傳部門,與各國媒體、政黨等較為熟悉。
又則,燕首長是最高層當中少有的沒有明顯派系,教授出身,能被各派勢力所接受且鎮得住場面、深得國際政壇尊崇的領導人;執掌新成立的外管會,能實現無縫銜接,迅速有效地介入各項外交事務。
詭異之處在于他們留任本身
以往過年齡線都是同生死共進退,要留一起留,要退一起退,為何同一批下來十多位委員,偏偏他們仨留任
霎時方晟想起昨晚愛妮婭含糊說的于家沒輸,沿海派不象想像的那么強大
同時退下來的沿海派委員有六位,按比例也該留任一位,偏偏沒留,說明京都傳統家族勢力依然保持了相當強大的影響力。
難怪于老爺子閑庭信步,不急不躁;難怪其他退二線委員都回了家,只有燕首長等三人留會。
除此之外,常委、部分正治局委員的分工終于在人大揭曉,頗令人意外。
作者請關注岑寨散人的公眾號亭外下雨的文學屋。公眾號主要刊登岑寨散人其它中長篇作品,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