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陳斯南大概在一周歲左右,從三頭身嬰兒變成了四頭身。得益于喜歡趴著睡,她原來的長而歪的瓜腦袋終于恢復正常,只是日常彌漫著麻油味。沈青平可能偷來了十一連所有的麻油,孜孜不倦地涂抹在她腦袋上,并在她左躲右閃中堅持消滅最后的痂,以不負斯江所托。
來自鄰家雷鋒大哥的“愛心”,雖然她極力反抗卻總反抗無效,導致陳斯南學會說的第一個漢字是“不。”
“陳斯南,別撿地上的蟲子吃”
“不”
“陳斯南,過來洗手吃飯”
“不”
“陳斯南,過來洗屁股”
“不”
“你屁股上有粑粑,帶著走路臭不臭啊”
“不”
顧西美經常恨不得把她塞回肚子里。因為知青逃跑了太多,她響應號召轉去小學做語文老師,工資依然是三十六塊,好處是逢年過節學校會發不少生活用品,偶爾甚至會有豬肉,而且擁有了幼兒園老師沒有的寒暑假,壞處是她每天得騎一個鐘頭自行車上下班,再也不能把三歲的陳斯南帶進教室。但她還是不顧陳東來和朋友們的反對,選擇離開連隊幼兒園,她怕出事,出大事。
自從兵團建制撤銷改為農墾系統后,知青們的失落和迷茫是無法言語的,和插隊知青不同,他們的屯邊墾荒更接近于參軍,自稱為兵團戰士,有津貼有工資,軍事管理嚴格,戰友感情深厚,對這片土地傾盡汗淚血,十年后突然卻連插隊知青都不如了,探親假照樣卡得死緊。幾乎所有的怨懟和矛盾都在這兩年里爆發出來,沖突不斷。知青們慢慢明白要回城只能靠自己奮斗,逐漸自發形成了以幾個頭腦清楚能力出眾的人為中心的一個團體。
七七年的春天,有領導前來視察阿克蘇,抵達十一連時,發現所有的孩子躺在地上,哭著喊“我們要回上海我們要見爺爺奶奶我們的家在上海”知青們表示領導不同意,孩子們就不起來也不吃飯。
顧西美驚呆了,她只知道沈勇朱廣茂他們為了回滬在搞事情,但完全沒想到會搞出這么大的事情,當她發現陳斯南也躺在一堆孩子中間干嚎的時候,心情是崩潰的,她根本沒有多想,立刻跑過去抱起陳斯南就回了宿舍。那晚她幾乎和曹靜芝孟沁翻臉了。
“我們和你提過的。你不是說好一起參加的嗎”曹靜芝也生氣,因為顧西美的“臨陣脫逃”,孩子們跟著爬起來亂跑,導致他們策劃良久的悲情請愿落了空。
顧西美義正言辭“你們又沒說是這樣搞法。提要求寫信都可以,你們這是干什么這是威脅組織你們在犯大錯誤。”
“黑龍江、云南,大家都這么做。”孟沁不以為然“現在四人幫倒臺了,如果我們不激烈一點,上面根本注意不到。”
爭執許久不歡而散。陳斯南追在曹靜芝身后問“大媽媽,平平哥哥說哭幾聲就有大白兔奶糖吃的,我沒哭完還有糖嗎”
高高興興捧著一把奶糖的陳斯南又一次遭到了姆媽的棍棒教育,屁股上挨了三板子,糖也被沒收了。她由此得出樸素的人生經驗如果一定會被生活毒打,絕對要把糖先吃了。
一九七八年的夏天,四歲的陳斯南第一次隨父母回到萬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