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連著鬧騰了好幾天,家里人多,斯江一直沒機會和景生好好說上話。
顧北武剛回來,光是美國的文化教育藝術體育經濟軍事外交等大家感興趣的內容,就說了好幾天。趙佑寧來了兩次后舍不得走,天天來報到。北武說得深入簡出,絕大部分不作結論,留待少年人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連東文和善讓他們都忍不住參與到討論之中。
“小學生上課沒有書本也沒有作業”斯南不可思議地驚嘆,羨慕嫉妒嘆氣。
趙佑寧點頭“我媽媽還說過德國的小學只上半天,但是有些家長很不樂意。”
顧阿婆瞠目結舌“這雙職工家庭怎么辦,太不合理了。”
善讓笑了“我聽系里老教授說起北京六十年代因為孩子太多,小學上二部制,半天半天輪流用教室。這和德國那種半天肯定不同。”
景生卻覺得沒所謂“還好吧,我在景洪幾乎沒上過小學,就爸爸弄了幾套書給我看,后來去沙井子讀書也不吃力。”
斯江問北武“阿舅,如果說他們的教育方法不對,國家卻很發達,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對和不對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北武笑著反問。
景生斯江和佑寧的眼睛都一亮。
“阿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古代科舉路十年寒窗苦讀,千年王朝更替,最后被炮火打開的國門是古代教育的錯嗎”斯江又問。
顧阿婆敲了敲放餛飩的篩子邊“讀書人有什么錯哩是皇帝的錯呀”
“也不對,應該是乾隆閉關鎖國政策的錯。我們國家原來一直領先的。唐宋時代很輝煌。”作為數學競賽小能手,趙佑寧沒忘記縱向比較。
景生卻問斯江“為什么國家發達就是對的好的不發達就是錯的差的那富人就是對的好的,窮人就是錯的差的”
沒有大人參與,三個少年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漸漸從個體命運探討到國家趨勢到價值判斷,有爭執有補遺,越來越熱火。
善讓笑著捅了北武一記“我好像又學到了新知識,這也是美國教育方式的優點嗎你真的不愿意回來做老師很可惜啊。”
北武笑嘆“是他們三個后生可畏,上海的教育已經很領先了。”
旁邊一臉懵的斯南和斯好繼續討論起霍元甲來。
中午吃完冷餛飩,北武倒是做了個小結“德國我不了解,但他們二戰后大力發展職業學校是很有作用的。關于美國教育方式呢,有幾點是客觀存在的。”
斯江他們興致勃勃地問是哪兩點。
“富有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更好的教育,比如他們小學有公立也有私立的,一個家庭有足夠的錢和精力,哪怕學校沒有課本,孩子也會學習到很多知識,類似我們中福會各種興趣班。那么到了初中高中大學,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越好的學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會形成更不容易被普通人跨越的精英階層。”北武笑著補充“這不是我覺得,是美國人自己調研的數據結果。”
“那我們國家也一樣的”斯江舉起手“我升初中后發現我們班已經有人在學新概念了,她們準備高一就考托福呢。”
前面一直插不上話的斯南這下有了用武之地“還有寧寧哥哥,從小學好多東西還參加各種競賽我們新疆的小學都不學英語的。”
趙佑寧“”
景生若有所思“那么美國是不是還會領先我們國家很多年”
北武稱贊景生由國推人由人推國的思維方式很好,又說“要知道美國的文盲并不少,而且大多數人兩位數甚至一位數的加減法都沒辦法心算出答案,他們得靠計算機。”